“臣,议郎左雄见过陛下,见过太后!”
一个时辰之后,刘隆就见到了这邓绥口中“有用”的缘由。
面对着刘隆的疑惑和问题,邓绥并没有直接解释,而是招呼那外面守着的人,让蔡伦停下手中的事情,将这刚刚被朝廷征辟为议郎的左雄给叫了过来。
同时,在左雄到来之前,邓绥也稍微介绍了一番。
“这左雄不是什么世家豪族出身,他只是南阳出身的寒门子弟,不过却是颇有几分才华,而且性格孤傲同时刚正不阿。
朕正打算重用他,让他帮助朕,也帮助陛下巡视冀州等重灾之地。
对了,你带回来的那个家伙,虞诩.也算是对他有些了解,据说也打算推荐他来着。”
邓绥的话重点不在于他的出身,而是在于这家伙和虞诩的关系,算是告诉刘隆,这不是自己的人手,也算是刘隆的人手。
让这刘隆的嘴角忍不住的抽了起来。
之后邓绥也告诉了刘隆这段时间朝廷的一些问题,或者说她想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天灾是好了一些,但这些年因为天灾和种种原因,朝廷虽然有些改变,但却是朝着循规守矩的方向走的。
说得难听一些,朝臣们一个个的都是得过且过,说的好听点就是因循苟且,若是说的难听了,那就是一群不知所谓,醉生梦死之..不对,混吃等死之徒!
因此,朝廷虽然运转,但同样也有好多工作都未作出处理,朕就算是勤于政务也没有办法掌管全部。
对此朝臣之中自然是有不少人看出来了弊病,但真正愿意上书说这件事情的却是少之又少。
说到底,不过就是因为他们上位的路,都是大同小异罢了。
说实话,这些年朕的确是重用了不少人,其中还有很多是宦官。
虽然不敢说是什么宦官专权,却也是给了他们极大的权利,导致这朝中政务更加的难以疏通。
朕.也有些心力交瘁了。
这段时间陛下在外面厮杀征战,朕也没有闲着,一度下令要朝中的官吏去地方郡县,互相考察这官员做事与上书的真假,去审慎施行。
但是最终.得到的很多反馈都是假的。
这不仅仅是朝中有人在作梗,更是有不少宦官也参与了其中,这其中的利益之大,让朕有些咋舌。
最终,还是朕让蔡伦亲自偷偷去了一趟这才明白了过来。
这地方郡县已经烂成了什么样子,而且有人阳奉阴违,只要好处不顾实践。
陛下可还记得当初你曾说过,要让地方官员时时更换,以免做大也以免长久在一个地方,让他们懈怠政务,甚至是成为祸害百姓的恶官霸主?”
“自然记得!”
“对,就是在这建议之后,朝中的政令和地方的政令就已经不再相同了。
我等说的是三年,但是地方却是不断更改,当然这因为各地郡县情况不同,自然朝廷也不能多说什么。
毕竟有的地方三年还是没有变化,有的旬月就能够展现成就了。
对此,朝廷也是认可的。
但没想到这些年有些地方那是越发的过分了。
荐举代替交互而行,我大汉的举荐名额简直就成为了他们手中的筹码一样。
而这地方的县令更是月月换,走马灯一样的进进出出,弄得百姓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官是何人了?
正所谓迎新送旧,这地方百姓或者说地方豪族还有府衙之中的人也不能就这么看着。
总是需要付出一二的,这也是他们不敢言语的规矩了。
但这三两年一次也就罢了,他们这日日交替可倒好,单单是那劳耗骚扰没完没了。
可即便是如此这地方上仍然不行,据蔡伦打探回来的消息,有些地方的官府就算是如此,愣是空旷无人办事!
再查下去,竟然是县令不来,而府衙官员则是养不起县令的损耗了。
这.这简直是笑话!
不仅如此,他们只是做的有些过分,更有甚者还专门挑日子前往赴任。
若是运气不好,当真碰到了那忙碌的日子,比如每当这府衙的时间紧张,事务繁琐的那年前年后还有考核前后之时,有的官员竟然觉得太累,然后屁股一拍,竟至逃跑了。
陛下,你恐怕都不敢想象我大汉的地方官员竟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
当刘隆听到了邓绥的这些话语之后,那脸色也是变得有些难看了起来。
他的确是不涉政务,一心想着拿军权,然后荡平羌胡和匈奴这些心腹大患,毕竟他坚信的是枪杆子里面出.出那个啥。
但是他浑然已经忘记了,现在不是打天下,而是坐天下了。
他的这一套在乱世是有用的,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可就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了。
没办法邓绥说出来的这些话,他也只能听着,而没有其他的办法。
但是邓绥的话还没有结束。
“这些年托了陛下的洪福,在朝廷的支持之下,我等重新将太学设立了起来。
而且天下也有了几分稳定,朕也干脆在太学落成之后,也下诏令增加了一些举荐和征辟的名额。
简单来说,朕的意思是,让试明经的补弟子们,先行增加甲、乙两种,同时在这两种补弟子名额定下生员各十人。
对他们则是直接授予官职。
当然也不是什么高官,只是我大汉的一些底层官吏,让他们试着多一些机会罢了。
希望用这种办法给朝中增加一些人手,让更多有才之人可以进入朝中。
同时,朕也下令让京师及郡国的那些老儒生.就是读书多年而没有机会出仕的老儒生们也有一个机会。
只要是他们的年龄在六十甚至是以上的儒生。
都可以来京师之中,然后朕会给他们任命为朝廷为郎官、或者是府中的舍人、以及诸王国的郎官。
人数不会太多,但是.三四十人还是可以的。
陛下以为如何?”
“.总感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