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金本位彻底崩溃。
别看陆时现在赚得盆满钵满,但到了一战,那些钱都会急速贬值,
所以他要把钱投出去。
巴特勒陷入沉思,过了半分钟,问道:“哥大是一所私立大学。所以,陆教授,你需要一个董事会的席位?”
这么问就相当于同意了。
陆时报以微笑,没有回答。
巴特勒盯着他半晌,又重复一遍:“你需要一个董事会的席位。”
这次用的是陈述语气。
陆时当然听明白了对方的弦外之音,随后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捐赠十万镑。三年内分期捐赠。”
他一时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
但是他有那么多畅销书,更有《镜报》在,不怕印钞印不出来。
巴特勒点点头,
“可以。”
对哥大来说,十万英镑不算什么,按照五比一来算,也不过是五十万美元。
就说普利策准备的捐款,高达二百万美元,
巴特勒愿意接受,是看重陆时的影响力,
《镜报》创始人、
伦敦政经客座教授、
小说家、
……
这样,也方便哥大在欧洲布局。
巴特勒说道:“当然,接受陆教授投资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解决新闻学院的问题。”
陆时回道:“其实很简单,要想新闻学院培养出来的人不是‘没有新闻就自行创造新闻的人’,只需要做到松进严出,新闻学院毕业生的成绩必须足够优异,拉开其它大学新闻学院一截。”
普利策点点头,追问道:“那关于就业的问题呢?我可不希望新闻人无法深入一线,最后都成了卖弄文字的货色。”
陆时说:“也简单,只要要求新闻学院毕业生的双学位比率就可以了。让他们不只是学新闻,还要对某个专业或行业有深入了解。我觉得,80%就是个不错的数字。”
随口一句话,让哥大后世无数新闻学子对陆时破口大骂。
在接下来一百年,哥大的新闻学有点儿类似土木工程,
在父母眼中,它是最稳定、最赚钱、职业前景最好规划的专业,
在学生眼里却只有一个“最”——
最苦逼。
巴特勒沉吟片刻,
“好,这件事就定了。”
他已经决定,等哥大的新闻学院落成,就办一个专业的新闻奖,
甚至连名字都已经想好了:
普利策-陆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