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武侠修真>红楼读书郎> 第117章 一步步来(891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7章 一步步来(8915)(2 / 3)

等薛蝌敲开门,跟父母道明来意。薛瑱跟范氏都有些哭笑不得,一边命下人收拾东西,一边请儿子跟他的同窗坐下,稍喝一杯茶,略作闲谈。

闻讯赶来的薛宝琴躲在屏风后,只远远看了一眼堂内的人,见没有熟悉的身影,眼眸中隐隐闪过一丝不安的担忧。又看着兄长脸上虽然疲倦,可激动高昂的情绪,才叫她稍稍放下心来。

这几日,薛蝌都是早出晚归,宝琴连跟他碰面的次数都是极少。

想着心中的挂念,她干脆就躲在屏风后,偷听着兄长讲述城外的情况。

这些话题,自然绕不开陈恒的身影。薛蝌讲的高兴,薛瑱听着也是意外。

“我以为蝌儿这个好友……”薛瑱朝着范氏夸赞道,“能折腾出报纸,已经极为了不得。没想到他在做事上,也有这样的才能。”

范氏不置可否,只点头应和,“蝌儿能有这样的朋友,是件好事。”

“正是如此。”薛瑱欣慰的点头,当年要不是何掌柜东窗事发,他也想不到让儿子来扬州读书,更想不到他会在书院里交下陈恒这样的朋友,真正是世事难料。

“出门办事,还是要仔细些,待人接物都要留点心。”他叮嘱几句儿子,本想再捐些钱,却被薛蝌严词拒绝。

待薛蝌将陈恒的原话搬出,连薛瑱自己也听出了神,一直等到儿子跟同窗离去,才对着范氏道:“陈家这个孩子,到底怎么教出来的?真叫人看的心痒痒,恨不得把他跟蝌儿换个人,让他来给我当儿子。”

“莫说胡话,蝌儿也是个好孩子。”范氏忍住笑,将相公拉回椅子上,“小心让他听到,心里吃味。”

“那倒不会。”薛瑱对薛蝌很有信心,大笑道,“他不是这样的性子。”

宝琴在哥哥离开时,就已经转身回屋。

她动静小,爹娘又顾着说话,都没瞧见她的来去。

一路回到屋内,宝琴忍不住坐在位置上,想着那个人此时在城外的一番作为。

说是倾慕也有,说是敬佩也有,又有更多无法言语的情绪藏在心中。她按捺住不安的心情,只合十双手向上天祈求。

“老天爷,求您保佑哥哥跟他,一定要平安无事,逢凶化吉。”

“小姐,小姐。”春雁咋咋呼呼跑进屋,“刚刚少爷让奴婢拿走你不少衣物。”

“我知道。”

“春雁也给了呢。”

“哈哈哈,好,等明年开春,我们再去买新的。”

…………

…………

崔游道赶到府衙时,林如海、黄维中亦在堂内坐着,另有府衙不少官僚等在此处,见到解元来此,大家都是问候几句。

韦应宏将他喊至面前,拿过杜云京书写的资料一看,已经忍不住皱起眉头,心中道:竟有这么多孤苦无依的老弱妇孺吗?

名单上,用红字标注出来的丁户,都是家中没有成年男人的丁户。不是奶奶带着孙子孙女,就是妻子带着儿女,或是祖孙三代一起。

见到此类人约有四、五千多人,韦应宏也是思考起陈恒提供的方法。

大家见知府大人陷入思考,也没在堂下多言,只拉着崔游道打听起城外的情况。他们说的小声,并没有吵到韦应宏的思绪。

良久,等到韦应宏心中拿好主意,他才轻咳道:“城外有数千老无所依者,诸位以为当如何?”

上头这么问,自然是要出手的意思。

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考量,说的话也不是挑刺找毛病,都是依照现实提出来的想法跟意见。

但说来说去,都是绕不开养济院的去处。所争的,无非是在怎么安置,让哪些人先进来,哪些人留在后头。

毕竟城里的养济院,能容纳的人数也有限。

韦应宏听了半天,还是觉得不对味。

大概是因为陈恒册子中的那句:“将这批人安顿好,扬州不是平白多出十万人的衣食住行?他们但凡每人买上一件衣服,吃上一口饭。这些销,不还是用在扬州。”

“钱在库中,到底只是死物,让它在百姓、商人手中转起来。苏州、金陵、杭州等地的商人,岂不是人人奔至扬州?”

陈恒没提具体的方法,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写在册子上。

韦应宏跟林如海都是聪明人,只稍作思量,就明白其中的奥妙。

大雍朝虽无金融之学,可对于钱、商、民之间的认知,已经有些早期的萌芽。从宋、明开始,再不似之前的朝代那般,到谈钱色变、言商羞人的程度。

尤其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后,各府县的商业往来更是络绎不绝。在江、浙、粤等等这样商业发达的地域,商业更是每个知府大人必须重视的地方。

最后,韦应宏还是说出自己的主意,一锤定音道:“黄知州,你去府库里拿三万两纹银出来。”

“到了城外,问问名单上的百姓。有一年内不想离开扬州的人,就给她们家一人三两银子。将她们接至城内,二户为一队,给她们在扬州里找处房子,房子小点也无妨,先挤一挤。”

他说完,视线已经看向林如海,后者起身道:“扬州各处租房信息,几家报铺跟牙商都整理好,送上来了。”

“挑出低价者,再跟他们说,把租价折半。他们的损失,会从明年的税赋里减免。”韦应宏说的干脆利落,带着不容拒绝的意思。

“大人,那明年想要离开的百姓怎么办。”黄维中朗声问。

“一人给二两,先收至济养院、扬州各大书院过冬。若是放不下,就安排驿站车夫送去各县,让县令们好生照顾,明年我会亲自过问此事,让他们事无巨细,一一记录下来。”

反正这些撒出去的钱也离不开扬州,纵然有下属反对,韦应宏还是秉持了自己的意见。

等到堂内的议论声稍稍过去,韦应宏又提出下一个议题。

“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大家也讨论讨论招民夫的事情吧。”韦应宏指了指杜云京的文书上,那些家中有两个男丁以上的人家。

“顺便把民夫们的工钱也一起商议了。”

“大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