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着复杂的情绪,认真想过之后,钱大有坦诚道:“倒不是疏远。我想,更多的是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当年要是继续努力,就不会跟你们距离这么远。”
王子腾高升后,此职空缺数月,成了朝中百官拉扯之地。李贽也乐得拿它做个引子,继续牵扯着大臣的心。
最不该来的,还是来了。大敌当前,李贽眉目一肃,拿着这份军情就往御书房赶去。他要马上召集朝中大臣商讨此事,韦应宏自然也是在场。
听着学生佩服得话,裴怀贞却不见喜色,只淡然道:“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真要想被人称颂,也得先挨几年骂。”说到此,连他自己也笑了,不由感慨道,“就算有,我怕也是看不到了。”
从御书房的桌上拿起一张白卷,李贽看着台下站立的韦应宏,摇晃着手,笑问:“知道朕手中拿着的是什么吗?”
“就随便看看吧。”李贽笑了一声,拿过棋谱就翻阅开,一时竟然忘记下棋。
“他家跟韦卿不一样,他们家祖上,还是有些积蓄留给他的。”说完这话,李贽自己都笑了,只好摇摇头,“此事朕知晓了,你且宽心。朕给林卿赐过婚,也不差赐你一套宅子。”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陈恒以太史公的话做起始,阐述了人的本质。又从中加以区分出三类人,君子为大利,普通人为已利,小人为私利。
李贽也是满意的点头,他虽更喜欢军伍之事,可也不是分不清文章的好坏。
韦应宏见陛下从身边走过,自己也赶紧起身,跟着李贽身后掰着手指头,“他如今也有十三岁,想来也用不了多久了。”
“陛下,君无戏言啊。”韦应宏心中大喜,没想到自己赶来下盘棋,还能顺势捞到一处宅子。
“嗯。”李贽点点头,如今扬州之事,非同小可。他们君臣的谋划,都在此处落子甚多。当年派出韦、林二人,就是存了长久经营的盘算。自然不愿以己之私,置全盘谋算于不顾。
山长摆摆手,示意自家孩子不用担心,直接道:“有事就推到我头上,你只管跟着徐师做事。四书五经之物,由我亲手做注。他们若是有意见,就直接过来跟我论一论。”
所以陈恒只能说:“钱兄,无论怎么样,别让以后的自己后悔就好。你先自己思量一会,我去去就回。”
李贽就吃韦应宏这套,他运气不好,夺嫡登基后,与太上皇的关系闹得很僵,此生怕是不图什么孝顺的好名声。所以君臣的和睦关系,是他少数渴望追求的情感之一。也是希望后世史官,能给自己写上一笔的地方。
只有碌碌无为之辈,才会感慨生命的凋落。大多数人都是追着光阴急行,山长亦是这样的人。
“哼。”见韦应宏说话孟浪,李贽也懒得理他的卖乖。君臣相伴近二十年,他知道韦应宏的性子,只告诫道,“小心传出去,御史参你一本,再告你一条御前失仪之罪。”
“嗯。”李贽不置可否的点点头,又侧看着韦应宏,笑问:“今日再陪朕手谈一局?”
开春就常纵人骚扰边关的草原十八部,经过几个月的拉扯试探,探明大雍各处兵力防备后,近日起兵二十万,兴师来犯。
陈恒默默听完大有的想法,仔细想了想,回过头问他一句,“假如多年后,我们考中举人、进士后。你是否会因为功名的关系,疏远我们?”
“放心,朕知道你的委屈。”李贽果然道,落好旗子后,继续道,“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
君子的大利,考虑的是天下之利,百姓之利,只有一心为公。才能做到群而不党,才能矜而不争,视个人荣辱为身外物。
两人渡步到一个凉亭,在团锦簇中,杀的有来有回,难分高下。
韦应宏也只是闲聊,闻言点点头。他们苦等这么久,才熬过那段最难的时光。眼下行事,更是急不得。
如果事事都能考虑到天下百姓的大利,才是孟子说的大义所在,才是君子的行事作风。文章的最后,陈恒又借用史书上的一个典故。
“是的。”韦应宏就知道李贽会有此问,赶忙从怀里拿出所带之物,“陛下要不要看一看?”
这次连周氏也站在爷爷这边,当夜就跟陈丐山挑选着回乡的日子。陈恒见劝阻不得,也不再多言。只要路上确保安全,就让两位长辈回乡探探亲,全当是老人家出门散心。
裴怀贞刚刚派学子来找他,说是有事商量。陈恒不敢让长辈久侯,立马赶到山长的房间。见徐堇侯也在,有些奇怪的陈恒连忙给两位师长行礼。
裴怀贞想的却不同,他知道这种事如果没有个文坛领袖牵头,真要等到四书五经成编,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他想趁着现在还有些力气,直接领头做个表率。
君臣无形中完成意见的交换。两人都是聪明人,说起话来自然轻松却又费心许多。
陈恒也是默然,这是肯定的事情。大家都是普通人,看着好友一步步朝着目标努力。待在原地止步的人,是何心情自然不用明说。
韦应宏开始自吹自擂,话里话外都在暗示,自己当年选拔人才的功劳。
“可惜。”李贽从位置上走下来,惋惜道,“还得等几年,才能见到他。”李贽突然兴致来了,有意到园里逛逛。想看看那些已经盛开,或者还未盛开的百。
钱大有听此话,心头亦是狂震。他当即就想跟陈恒说不会,可话刚说出口。就被莫名的情绪堵在喉头。
“臣遵旨。”韦应宏心中稍稍放下一口气。
月底,陈家收到了陈恒作为廪生的
“陛下手中拿的,应该是这次扬州院试的考卷。”韦应宏假装想了想,又道,“若是臣没猜错,应该是案首陈恒的考卷吧。”
乐仪书院对这些秀才,已经不会管束的那么严厉。只要每三个月一次的例考能通过,也不管他们平日上课点卯的情况,甚至晚上回不回来住也不爱管。
陈恒的这几篇应试之文,以‘义’为题,以‘义’为骨,是少见的一气呵成的连贯之作。其中
“不急。”李贽神情越发放松,“等如海那边的事情办完,再决定也不迟。”对此职,他心中早有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