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都缺少大规模的产能,才使得市面上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陈恒敏锐的洞察到这处商机,心中积压许久的情绪也是大振。他沿着这条路继续往下深挖,发现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还是跟苏杭两地织造局的定位有关。
织造局的布匹工艺繁琐,需求的量又夸张的吓人。光是合格的丝料,史书上就有三匹才出一匹的说法。加上它的繁琐工艺,制作途中的损耗自然无可避免。
可这一步能省略凑合吗?谁要敢这么提,织造局的官员怕是要打这个人的脑袋。
织造局的本质,是先给皇室、勋贵服务,顺便给陛下的内廷捞钱,最后才是给国库增加收入。宫里的贵人,跟钱的洋人都讲究东西的品质。跟这些金贵的人一比,织造局的官员先天就不会去考虑外人。
在大雍的官员来看,天下人除了上峰和自己,剩下都是百姓。所谓的士绅之流,在治理一方百姓上或许会有往来。可让官员们替他们的需求考虑,那显然是万万不可能。
伺候好一个贵人,还是摆弄好百个士绅或是成千上万个百姓。哪一个更有利自己高升,官员们心中都有笔账,自己清楚的很。这跟聪明才智无关,这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也是古代官场的通病。
想明白这一层,陈恒也就找到了破局的点。他的思维逻辑,领先当下的人不知几个版本。也知道这些所谓的小富之家,能爆发多大的能量。
林如海未必是能看出陈恒的内在才华,可他也明白自家晚辈在实务上的才华。光是借流民之手,促进城内的消费的思路,就让林如海很是惊喜、赞赏。
扬州的财政情况从去年旱灾,一直坚挺到现在。除了韦应宏的多年治理,以及盐商等人的慷慨解囊,也少不了陈恒的妙笔。不然灾情那几个月,扬州的税赋账目,也不会那么亮眼好看。
此夜漫漫,放开心思的陈恒,以小户之家为破局点,一遍遍修改着自己的方案。有些事,看到病因还不够,解决的办法也要从此处着手。
一个地方行业的兴起,自然会触动其他地方的利益。如何平衡好各中关系,避免赵管事的金器之祸,才是考验陈恒心思周全的难题。
沿着这条思路继续往下走,从中找到让秋浦街起死回生的最快办法,才是真正能济世安邦的良策。
数日后,大功告成的陈恒,带着一本满满当当的文书,来到府衙拜访林伯父。
兄弟们,月票加加油。满一千,就又有加更了。本来想多写点,不过今天工作事情多,回来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