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时分。
府试的考场内却依旧还是灯火通明。
偌大的考场已经变得空荡荡了起来,先前在此参加府试的考生们早就在黄昏时候纷纷交卷离去。
而交上来的试卷在糊好名字,又经过顺序打乱之后,被堆成了数摞分别摆在八位阅卷官面前,逐一的过目进行批改。
许宏昌、韦有物二人则潇洒的坐在众人身后,喝着茶水静静等待。
这是府试主考官们独有的权力,只有在阅卷官发现了一些好文章又或者是某些有争议的文章后,考生的试卷才会被递送到他们二人手中,以供二人抉择判断。
数百名考生的试卷,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必须要在明日中午之前排好名次,写好红榜悬挂出去。
是故没人说些闲话,都在紧锣密鼓的查看自己面前的答卷。
这种紧促的氛围一直持续到了深夜之中,一名阅卷官揉了揉略微有些惺忪的眼睛,骤然兴奋的一拍大腿惊喜道:“好!好文章!”
在深夜寂静的气氛之中,这一声大动静立马引来了周围人的侧目。
那人不以为意,一个健步走到许宏昌韦有物二人身前,欣喜道:“二位大人,今科案首,非此人莫属!”
二人纷纷好奇的看向他手中的试卷,许宏昌笑了笑道:“韦大人先请!”
韦有物哼了一声,也不客气就直接拿了过来,眼神径直落在了本场考试中最为关键的截搭题上。
“即天下之民谓之始,社稷四方谓之终”,这当先的一句定论就让他双眉一挑。
仅这一句话,就将本篇文章的立意提到了家国天下的高度。
心中低语一句:虽有夸夸其谈之嫌,但若是言之有物也算不错。
他耐心地继续看下去,只见文章继续写道:“是故天下万事万物,以民为源。朝廷之势、将相之威、商贾之富皆于此出。”
这......
韦有物虽然人傲慢了些,但在学问造诣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在礼部之内他就是出了名的辩才,和翰林院里那个同样喜欢附庸风雅的梅翰林遥相呼应。
所谓辩才,就是指那些极其擅长引经据典,咬文嚼字的读书人。
这些人的智商高低暂且不说,他们脑袋对于文章和文字却是个顶个的敏感。
也正因此,韦有物很快的发现了这篇文章在字里行间的奥妙。
他心中提起了几分兴趣,身体也不自觉的坐直了起来,眼神格外认真。
“指有长短,人有高下,故民亦有士农工商之分。”
说到了这里,韦有物已经逐渐明白了这篇文章的立意之所在。
人民是朝廷的基石是国家的根本。
所谓的士农工商,无论哪一个阶层哪一个身份,都是由最本质的民演变而来。
先有民,后有官!
倘若任何人忘记了这个最根本的原则,那么就违背了《大学》中所说的‘知其先后,则近道矣’。
文章读到这里,韦有物起身轻轻击掌以示赞叹。
其他的暂且不论,这种破题的巧妙可谓别出机杼,仅这份‘出于一人却不落于一人’的雄伟眼界,就让全篇的文章高了其他人不止一筹。
有的人看山只是山,而有的人看山则不局限于山。
他再往下看去,只见文章笔锋一转,很快就讲述到了第二句的破题所在。
“官为民谋,勤勉为政秉公办事;民为官守,遵法守纪勤劳安乐。”
“相辅相成、各得其所,即是大道之‘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到了这里,文章的格调就又上了一层楼。
在承接了上文的官民之由来依据后,下文则用《中庸》里最为推崇的‘中和’思想作为官民相处时的原则。
韦有物霍然起身,眼神中的意外和赞许几乎溢了出来。
“立意高远,气势雄伟,一府之首却是屈才了!”
先前的那阅卷官听了也笑着附和道:“两题破于一处,却又如此巧妙!实在是了不起,了不起呀!”
实际上,这些思想并非是第一次提出来,一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早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仁政理论。
但是经过了一千年的发展,各代的读书人纷纷钻着脑袋对这些话做注解,却无一人能像这篇文章一样讲述的淋漓尽致。
换句话说,前人的解释不过是‘我注六经’,只是在单纯的机械性解读。
而贾瑜今天的文章则是所谓的‘六经注我’!
利用四书五经中的圣人道理以为外表,推崇自己的风骨。
这也是古往今来无数读书人追求的‘立言’!
韦有物现在读完之后,真想拆开写出这篇文章的考生的脑袋,看看到底是怎么长得!
他有此想法其实也并奇怪,说到底这篇文章并非是贾瑜一人所作,更多的是他根据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那个时代所作。
为人民服务!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这是伟人一生的信条,也是贯穿了无数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一生,其中最核心的理念。
贾瑜如今只不过是做了一份小小的转述翻译工作,借用八股的表皮抒发自己的胸臆罢了!
从韦有物手中拿过来,又仔仔细细读了一遍,再放下这篇文章时许宏昌脸色却是有些难看。
纵然他现在有心想要帮助贾瑜说话,但是却也不知说些什么好。
这篇文章立意高妙暂且不说,最重要的是极其契合千年以来文官的执政思想。
从文学角度说,它不仅紧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又推陈出新的提出了‘官民中和’一说。
从政治角度说,这是一篇上佳的执政纲要,完美体现了国家权力机关的执政理念。
他心头感叹一声:这篇文章,和制台大人之前具体的平边策比起来,虽然于实用性上差了一些,但在政治意义上却高了不止一筹!
无奈叹息一声,许宏昌点头憋屈道:“此文,或可为今科案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