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完毕,江折雪就是个见钱眼开的小财迷。
·
尽管金钱如流水滚滚而来,她也没有被汹涌的流水彻底冲昏头脑,江折雪和宣郁仔仔细细敲定好一张纸的大小和每张纸的抄写字数——纸张A4大小,一面500到800字,一页1000字到1600字即可。
好感动,比在网上码字赚钱有前途多了。
·
江折雪第一天信心满满,试图以人类之躯代替打印机,头悬梁锥刺股,把一支笔写去一半墨水,一举拿下五万。
宣郁非常守信用,当天就把五万人民币打入了她的银行账户。
江折雪捧着自己突然富裕的账户莫名感动,她的账户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超过四位数的余额,她望着多出来的一位数,眼神欣慰得像是天津人看着一个色泽金黄的完美煎饼果子,西安人看着一个肥瘦相间的完美肉夹馍。
“我没想到《青蛙王子》居然这么长,而且漏洞百出。”
感动之余,江折雪还不忘吐槽:“堂堂一个公主还要自己去开门,他们的城堡居然连一个仆人都没有吗?”
堂堂欧洲皇室连宣家都不如,她就从没看过宣郁亲自去开大门……所以宣郁才是真正的公主?
宣郁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冠上公主头衔,还觉得较真的江折雪十分可爱,他流露出一点笑,拎出一张誊抄纸,就着江折雪幼稚的字迹把这个童话故事看了一遍。
从上午抄写到下午,江折雪手腕酸痛头晕脑胀,此时吐槽意愿高涨。
“这城堡大概是在北京一环买的,多一块瓷砖的面积都舍不得,坐在餐厅能听到外面的敲门声,隔音效果不忍直视,国王不应该把建造皇宫的工匠拉出去砍了吗?”
“嗯,是该砍了。”
宣郁把她字迹歪歪扭扭的誊抄纸夹入自己的书里,转身牵她坐在一旁的沙发。
他拉着她的右手,垂着眼小心按揉大拇指下的红痕。
赚钱虽然快乐,后遗症还是相当明显,江折雪现在头晕手酸,刚刚还不觉得,现在感觉手指收拢一下都僵硬疼痛。
“不需要这么辛苦,就当练字,”宣郁一边揉捏着她的其他手指,目光是温和的,“想不想听故事?或者吃一点夜宵?”
他目光温和,江折雪却莫名觉得炽热,她下意识躲过他的目光,嘴上含含糊糊应了几句。
·
第二天,江折雪吸取教训,在大拇指缠好了护指绷带,她牟足了劲,依然是从上午到下午,连宣郁端来的巧克力小蛋糕都没有理会,最后只拿到四万。
第三天,三万。
第四天,勉勉强强到三万,第三张纸的第二页还没写满,江折雪躺在地毯上一脸厌世,宣郁忍着笑,他拿起她桌上的誊写纸,仔仔细细看过每一页后表示三万收了。
躺在地上的江折雪有气无力地看着他,好半天才小声说:“又不是什么书法名作。”
“但我很喜欢,喜欢就是无价。”
宣郁轻轻抚摸着纸上的字,眼睛里是真情实感的笑意。
第五天,江折雪只抄了两张便扔开《格林童话》,银行账户上的数字已经相当可观,她看着这个数字慢慢攀升,有一种相当不真实的荒诞感。
这个数字的变化对她已经没有意义,毕竟她的银行账户数字从来没有如此庞大过,算是此生无憾。
这段时间,她抄完了《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等一系列儿童经典,算是草率地重温一遍童年,宣郁拿过她的誊写纸,每次都会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看一遍。
江折雪有些不好意思,她的字实在不算好看。
每次宣郁坐在旁边认真看时,她都有一种莫名的羞耻感,手里的斗地主都不那么专注。
欢乐豆赚了点零头输了个大头,直到宣郁把纸重新整理了一遍夹入书里,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这种羞耻感,就好像中二期写的玛丽苏小说被人当场念出了一样……不对,为什么她要尴尬?《格林童话》不是格林兄弟俩写的吗?要尴尬也是他俩尴尬。
今天她抄写的是《小红帽》,故事只抄了一半,小红帽刚被大灰狼咕噜吞到肚子里。
江折雪卡得很用心,小红帽刚和外婆在大灰狼的肚子里团聚,祖孙俩在肚子里还能一起唠唠嗑,一点儿也不无聊。
明天再把她们祖孙俩救出来吧,不着急,在狼肚子里过夜也是相当珍贵的人生经历。
(小红帽和外婆:%¥#@%¥&*#@¥4¥)
宣郁照例把这两张纸从头到位看一遍,好一会儿才问道:“后来呢?”
“后来什么?”
江折雪正专心手里的牌局,一些零散的牌还没打出去,上家刚扔出了个三带一。
“后来怎么样了?小红帽和外婆都被吃了,她们会活下来吗?”
“那当然呀,小红帽好歹是主角呢。”江折雪毫不犹豫回答。
她后知后觉反应过来:“不对,你没看过这个童话故事吗?”
宣郁摇摇头:“没有。”
江折雪放下手里的平板,看着他仔细地把这两张纸收起。
想来也是,宣贺怎么看都不是会给他讲童话故事的人,至于他的父母……
对了,宣郁和宣贺的父母呢?宣贺只年长宣郁五六岁,他再怎么成熟奸诈也不能五岁当爹。
她迷茫地眨了眨眼,不知为什么,她似乎一开始就认定宣郁的父母早逝……宣贺好像提过他们的母亲早逝,但他们的父亲也从未露过面。
而宣贺是宣家的掌权人。
转过身的宣郁看着她懵懵懂懂的样子,不觉有些可爱,于是轻轻捏了捏她的脸。
江折雪只是眨眨眼,好一会儿才说:“要不我今晚加个班,让你今天就看到结局。”
“不用了,小菩萨陪我坐一会儿就行。”
宣郁拉着她的手蹲下,仰头看她,语气有些委屈:“这几天小菩萨都不怎么理我,多看看我好不好?”
江折雪仍有一种关爱缺爱青少年的怜爱心理,此时母爱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