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亭坐下。
李渔诧异道:“姐夫今天给人的感觉,好陌生,还特别冰冷……”
刚才,姐夫那番话,给她很大冲击。
和她嫁到徐家。
自己观察,以及听夫君讲述,了解的姐夫,完全不同。
姐夫说自己自私。
自私倒没什么感觉。
试问天下,谁不自私?
很正常嘛。
可姐夫说话时,充盈整个客堂的冷漠,实在太冷了,给人一种,没有怜悯心,不是好人的感觉。
和以往那个,和大家说说笑笑,十分好相处的姐夫,完全不同。
徐辉祖回神,笑道:“你的感觉没错,你以前没见过姐夫这一面,是因为,咱们是他的亲人。”
“土桥村村民呢?”
“在姐夫心中,土桥村乡亲也是亲人。”
……
“你知道,朱紫巷这些人,怎么评价姐夫吗?”
……
皇宫。
御书房。
刘伯温坐在旁侧小凳子上,打量匆匆而来,给朱元璋行礼的蒋瓛。
蒋瓛行礼时,
朱元璋迫不及待问:“朱四郎如何处置徐府外读书人和百姓?”
“禀皇爷,朱四郎没露面,让徐府管家,把人打发来洪武门。”蒋瓛脸色微微苍白。
他伤势还没好。
能行动后,就马上回镇抚司衙门。
就如他猜测的。
杖责五十
“混账!”
朱元璋又气又好笑,笑骂一句,吩咐:“去,告诉皇城外百姓,朱四郎就是咱四子朱棣!”
蒋瓛领命离开后。
朱元璋视线转向刘伯温,“他骨子里这种冷漠,有时候,咱都有些怕……”
这种冷漠。
代表着,极致冷静、理智、无情!
外界因素,很难干扰他判断。
一个皇帝,拥有这种发自骨子的冷漠,才能为天下执法!
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清除肮脏龌龊。
但肮脏压过正义,一定是正义的铁拳不够硬!
他的冷漠,是充满波折,艰苦的人生经历,历练出来的。
老四呢?
好像是与生俱来。
……
朱元璋见刘伯温只听不说,顿时索然无味。
其实,他是想让刘伯温分析判断一下,老四和标儿能不能磨合好。
可老滑头,显然不想在这方面发表意见。
气的瞪了眼,随即转移话题,“胡惟庸已经请辞了,他的情况,咱也问过御医,很长时间,不适合为官,得静养,咱想让你接替胡惟庸,担任左相……”
“陛下!”
刘伯温慌张起身就要下跪,“臣年老体衰,难当重任,臣向陛下举荐韩国公……”
李善长权力欲多么重。
多年老相识,他很清楚。
据他所知,这几日,李善长已经在积极运作了。
他都这把年纪,不想和李善长交恶。
哼!
朱元璋哼道,“李善长不在咱考虑之列……”
磨刀计划、乡土村社奠基、为标儿筹备灭元之战等等。
很多大事,都集中在未来几年。
说实话,胡惟庸担任左相,他还真的不放心。
灭元之战的粮草、马匹、兵器筹备事宜。
他就绕开了兵部。
直接秘密命令文忠,在大都督府内操办。
同时让天德协助。
如今,机缘巧合,胡惟庸空出这个位置。
他一定要选一个,一心为公,且有能力的人。
天德、刘伯温、汤和就是最好选择。
刘伯温是首选。
至于李善长,他压根没考虑过。
这个人有才能。
可就是私心私欲太重。
“磨刀计划、乡土村社、灭元之战,任何一件事,都关乎大明,关乎千千万万百姓,你推荐李善长,李善长能以一颗公心,对待这三件事吗?”
“你辅佐咱,打下了天下,却因为各种各样原因,在建设天下中,没有施展机会,你就甘心……”
……
刘伯温听朱元璋又是大义压人。
又是激将。
不由苦笑。
要说,大明立国后,他有没有想过当宰相,施展才华?
当然想过!
只是,当时他的名声太大了点。
大明刚立国,外有北元,内部因利益,迅速瓦解。
皇帝如履薄冰,无论如何都不敢用他。
他和中山侯汤和都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朱皇帝压着他们时,也甘之如饴接受。
可如今都这个年纪了……
朱元璋见刘伯温面露犹豫之色,直接霸道命令:“你做好准备,胡惟庸
“臣遵旨。”
刘伯温神色复杂领命。
未来几年,绝对不平静。
磨刀计划、乡土村社奠基、太子北征灭元之战……
单拿出一件事,都很复杂。
如今,三件事,陆续在未来几年发生,并且还叠加发生。
他这个年纪,能不能活着退下来,恐怕只有天知道……
……
就当朱元璋说服刘伯温,敲定宰相之事时。
蒋瓛也出现在皇城上。
目视所及,读书人、百姓乌泱泱一片。
‘现在就如此,不再低调、忍让的朱四郎,未来会如何?’
心中念头一闪而逝。
他现在不敢有任何小动作。
皇爷下次的处罚,就是要他的命。
朱四郎只能留给胡惟庸、吕本这些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