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什么事?
如今、雄英的命运改变了。
武勋们也老实了。
以刘伯温为首的文臣,不说兢兢业业吧,至少从推行乡土村社来看,也不错。
至少合格。
大哥这些年做事风格也有所改变。
压力没有以往那么大。
……
父皇极为自信。
有信心,通过政治手段解决矛盾。
大概率,是不会做历史后期,政治无法解决,就用消灭肉体的方式铲除问题。
李善长还担心什么?
朱镜静见朱棣琢磨,自身也十分不解,补充道,“四哥,今天其实还发生了一件事,我也不知道重不重要,我公公和胡惟庸做了切割……”
朱棣眉头微挑。
有些惊讶。
用这种自损方式切割。
李善长到底害怕什么?
这就好像是后世的大企业,经济寒冬时,不惜自身流血,自砍触手。
李善长认为,未来大明还会有翻天覆地,足以把很多人,卷入其中,碾压粉身碎骨的大变动?
胡惟庸吗?
他很想问一问李善长,到底嗅到了什么。
可他的身份。
以及在金陵城。
不适合私下接触李善长这种人。
而且,恐怕李善长也不知发生了什么。
李善长这种老狐狸,危机对他来说,其实就是机遇!
机遇面前,却开始收缩,一副安排后事的样子。
大概率,这只老狐狸也不清楚,只是,天性狡猾,嗅到了危机。
“你没问,韩国公为何如此吗?”
“问了。”朱镜静摇头,“可我公公说,若他能预料到未来,就不会这样安排。”
朱棣默默点头。
和他判断的一样。
片刻后,扭头笑道:“你们夫妻若是愿意跟我出海,我当然没问题。”
自家妹妹,照应一下又有什么。
李琪能力中平。
可只要踏踏实实的,对于缺乏治理型人才的他来说,也是帮手。
“谢谢四哥。”朱镜静高兴笑着点头,“等再过几年,两孩子大点,我们就去投奔四哥。”
朱棣点点头。
……
李善长见朱棣一个人走进来。
等其他官员去和朱棣寒暄后,也跟着走过去。
一直等到朱棣身边没什么人后,才靠近朱棣,抱拳道:“恭喜燕王在海外创下一番基业。”
“还希望韩国公能多指点。”
李善长笑容微微凝滞,从朱棣一语双关的话,他就明白,朱棣想要他指点什么。
苦笑。
儿媳恐怕什么都跟朱老四说了。
略微犹豫,说道:“王爷为大明带来了新气象,王爷也通过巧妙高明的手段,温和的推动这一切,没有出现,历朝历代,普遍会发生的新旧猛烈碰撞,不过,我认为,新与旧的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需要大智慧者,用时间换空间来实现新旧交替……”
胡惟庸想干什么。
他真的不知道。
只是胡惟庸这么痛恨朱老四的人,却突然搞雇工身股制。
他可不认为胡惟庸转性。
他没有证据,不想提及胡惟庸。
也不用他提醒。
等朱老四知道胡惟庸搞雇工身股制后,肯定也会对胡惟庸产生怀疑。
何况,就像他说的。
新与旧的矛盾冲突一直都存在。
需要大智慧者,用时间换空间来实现新旧温和平稳过渡。
朱皇帝是开国马背皇帝。
朱皇帝在位时,有朱皇帝压着,新旧矛盾不可能爆发。
可朱皇帝走后。
太子的威望、手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他很悲观。
即便他对胡惟庸的判断出错。
未来,也必然要爆发一场新旧之间的冲突。
朱老四如果还支持太子,这场冲突还能控制。
所以,把长子一家托付给朱老四,是最正确的选择。
怎么也不吃亏!
何况,朱老四海外创业,人才缺少。
长子的才智,搁在大明,若是没有他李善长这个爹,什么都不是。
可出海,能得到朱四郎重用。
加上彼此的关系,不说成为朱四郎麾下的领军人物。
至少也可以混个中等位置。
若朱四郎能指点培养一番,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成长。
那个蒋进忠就是最好的例子。
若没遇到朱四郎。
蒋进忠就是个贪慕虚荣,碌碌无为的平庸官员。
可看看现在。
听说,如今的蒋进忠,都成了朱四郎的大管家。
大管家这个位置可不好当。
能辅佐朱四郎,几年时间,攒下两百艘火炮战船,一个镇,又一个混成协陆军,这能力很了不得了。
今天的蒋进忠。
和江宁时的蒋进忠,完全是脱胎换骨的两个人!
他若是早知道,朱四郎走这样一条路。
或许,早把长子托付给朱四郎了。
以前让临安公主多和朱四郎夫妇走动,步子还是迈的太小了。
……
朱棣深深看了眼李善长。
他能判断,李善长这番话是肺腑之言。
新旧矛盾,确如李善长分析,确实存在。
可洪武年之后,大哥还解决不了新旧矛盾吗?
李善长是不是对大哥太悲观了?
父皇在位期间。
新势力茁壮发展。
稳稳压制旧有。
大哥继任后,还处理不了新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