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女生耽美>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第438章 东番是不是比福建震撼!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8章 东番是不是比福建震撼!(2 / 6)

本来我大伯、二伯他们也应该来迎接王爷和王妃的……”

最初,资产税的消息传到江浙。

江浙地方士绅豪强,纷纷怨气冲天,对王爷充满敌意时。

大房、二房压力虽然很大。

但也决定,顶住压力来嘉兴府迎接王爷。

“可我小姑父顾学文从金陵回来,带回了金陵的消息后,大房、二房就有很多人跳出来反对……”

朱棣笑笑,“无妨……”

他倒是能理解沈家大房、二房。

毕竟他们还要留在中原。

事情虽然做的有些不地道,可他也懒得计较。

相较于沈家大房、二房没来迎接他,他对资产税在金陵的消息,更加感兴趣,“你详细与我说说,你小姑父带回来的消息。”

“王爷的资产税论述传回金陵后,士绅官员对此再度喊打喊杀,这些人趁着百姓搞不懂资产税到底好不好,就展开一场资产税污名化行动,听说,现在金陵百姓,都不敢提资产税了。”

朱棣含笑摇头,“这种情况,将来在燕藩推行资产税时,倒是要提前预防。”

既得利益的精英层面对有损他们利益的改革。

最喜欢利用百姓搞污名化。

别说这个时代。

就是放在后代,教育普及的时代。

也照样能发挥奇效。

有些短时间内镇痛,但对长远十分有利的革新,百姓即便受教育,也看不明白。

“你呢,你对以田亩、房舍、店铺为依托的资产税,有什么看法?”

沈至笑笑,直言不讳道:“王爷,这样肯定损害了我的利益,不过,我都这么富有了,这点蝇头小利,我不在乎,而资产税的推行,其实也十分有利,像臣这种富有的人,一旦成为税收主体,一个政权运转,对普通百姓就更加温和,百姓手中有钱,生意好做,其实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件好事。”

在听闻王爷的资产税设想后。

他就对燕藩未来更加看好了。

“王爷其实在设立两个税收主体,取消田亩税、人丁税,重视商税,其实就是把过去的农业税为主体,转移到商税为主体。”

“而资产税论述,则是把税赋征收的主体对象,从普通百姓转移到掌握更多财富的人群中。”

“无论任何一个朝代,人一旦富有了,就一定要搞排场,建大宅子、养活一群家丁仆从、购置田产,我们这部分人,得到更多的财富,理应通过税赋方式调节,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是在民间层面,不经官府权力,避开雁过拔毛,层层贪墨,进行直接的财富平衡,以商税为主体、结合资产税,则是通过权力进行再均衡,以维持政权的正常运转。”

“同时,无论是乡土村社,还是雇工身股制,并没有限制有能力的人,得到更多,依旧充分予以了,民间有能力者,成为一个时代的佼佼者。”

……

王爷这套制度设计,绝不是古代那种不切实际的大同天下。

充分考虑到了人性自私一面。

也容许人性自私。

就比如乡土村社。

如果特别有能力的,赚取

准许离开。

但从制度上确立了,不准任何人将乡土村社据为己有。

朱棣微微诧异,笑道:“没想到你理解的这么深刻,过去咱们中原历朝历代,是一种精英经济、精英政治,有能力的,无论财富还是权力,都会得到最多,最终一定会造成财富和权力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引发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只能改朝换代……”

“而咱们燕藩,权力要适当分配给底层百姓,同时,要把财富的四五成流向底层百姓,我把这种经济,称之为人民经济,你们这些有能力者,经过乡土村社和雇工身股制

“在这种情况下,你们得到的财富,从燕藩制度角度,完全具备正义性。”

“从百姓层面,你们的道德品质,经过

“制度认可你们,百姓从道德方面,认可你们,其实你们更安全。”

……

“未来,未来十年之内,甚至五六年之后,大明境内,随着乡土村社全面推行完成后,财富必然会发生井喷式爆发,如果朝廷没有大无畏之勇气,搞雇工身股制,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农村是人民经济,而数以千计的省府州县城内,会形成精英经济,到时候,咱们在海外,一起看一看,到底是全面的人民经济好,还是精英经济更好。”

等他在福建逐步提出、完善雇工身股制后。

他的确想推动大明全面推动雇工身股制。

可这个时候,他的处境已经越来越艰难了,后来,大哥更是直接对外放话,朝廷不会全面推动雇工身股制时。

他就放弃了。

恰逢张三丰张真人云游福建。

彼此一次夜谈中,劝他不要急于推动大明雇工身股制。

留下大明,做一个对照。

只有对照,才能训导百姓。

才能教会百姓选择一条怎样的道路。

“王爷,到时候,大明境内数以千计的城池内,百姓和精英之间的对立矛盾会十分尖锐!”

“现在不好说,我们且拭目以待吧。”朱棣笑笑,策马离开。

只要广大的农村不乱。

大明就乱不了。

大哥不做,雄英也会全面推动雇工身股制。

等雄英做时,他予以帮助就是了。

无非就是死点人罢了。

可对于百姓的教导作用会十分显著!

沈至看着朱棣背影,怔怔出神。

“一群蠢货!”

某刻,沈至苦笑摇头。

这可不光是对百姓的训导。

也是对精英层的一次训导。

不过,大明境内的精英层彼时恐怕要倒霉。

掌握庞大财富。

致使百姓怨声载道。

朝廷恐怕会时不时揪出一两只肥猪,杀一杀,缓减民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