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女生耽美>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第444章 被大明视为异端!战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4章 被大明视为异端!战起!(2 / 5)

历史吗?

而这恰恰是中原,能在过去数千年,成为天下明珠的原因。

“只可惜,受限于自身利益,咱们一边高喊民心,可一边只把民心当做我们为自身、或者小团体谋利的工具,帝王谈论民心,只想着以愚治民,绝大多数读书人谈论民心更扯淡,他们口中的民心,只是指代他们这些掌握知识、权力,的读书人。”

朱元璋盯着朱棣缓缓转动茶杯的手。

他知道,老四会给他冲击。

可没想到,冲击这么大。

简直就是颠覆性的!

若是认同老四所说,劳动者创造历史的人民史观。

等于否定了皇权天授!

否定了朱家大明皇权的正统性?

“那你将来以什么理由建国?你对将士、百姓大谈特谈劳动者创造历史,还能使用皇权天授吗?”

朱棣忍不住向朱元璋竖大拇指。

不得不说,别看老头子泥腿子出身。

就这么快,想到这个问题。

活该老头子从那么多枭雄中脱颖而出,当皇帝。

“父皇,天上没有神仙,天心即民心!自古以来,皇权都是民授!”

“大到一个国家,民心丧失,皇权轰然坍塌。”

“小到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也是如此,领头人丧失民心,必然会坍塌。”

这恰恰是他所希望的。

如此,才能保证社会的活跃和流动性。

一个王朝,越固化,越危险。

朱元璋点点头。

看着朱棣。

老四之于大明,就是个革新者。

好在,老四首先让百姓在短期内获益了。

要是一些百姓看不透彻的长远利益。

恐怕百姓都得仇视老四。

就比如那个资产税,百姓就在官绅故意污名化中,对资产税持有怀疑态度。

也就是老四的威望高,百姓从乡土村社受益很多,才没有听风就是雨。

污名化资产税,也让大明内部许许多多人,真正清晰看到了老四在大明百姓心中的威望。

这也导致了,恨老四,怕老四的人,更加迫切。

甚至,标儿都生出警惕。

朱元璋收起繁复思绪,问:“你是不是要在治下,全面推动你的人民史观。”

朱棣转动杯子的动作停下,点点头,“孩儿就人民史观、精英史观、人民经济、精英经济正在酝酿理论,准备专门以此,写一些理论性的东西。”

一些事情、一些制度,没有理论的东西支撑。

就好像万丈高楼平地起,砖石水泥里面,却没有钢筋支撑一样。

就是一个豆腐渣工程。

“这些理论,军中要学、官员要学,启蒙后,县学、府学、省学、中枢国子监的学生都要反复学,同时,儿臣还准备在恰当时候,集结一批真正承认民心即天心,承认人民史观的读书人,以人民史观的角度,重新编撰咱们中原历朝历代史书,教育燕藩治下的读书人。”

现在的史书,虽然提民心。

可本质就是精英史观。

要不然,干嘛浪费那么多篇章,给历朝历代的精英编写列传?

反观,在劳动者推动历史的大事件中,从来不提劳动者、民心在这些大事件中的功劳。

现在不搞。

首先是没钱!

其次,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让一群尊奉精英史观的人,重新以人民史观编史,就是胡闹。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人民史观重编华夏史。

一定会在大明引发巨大风波。

被视为异端邪说。

他可以肯定,一旦他以人民史观重新编史,大明一定会彻底封禁燕藩的新潮思想。

中原读书人,敢看燕藩编的史书,都会被严厉惩处。

更别说,到时候,会如何对待燕藩了。

现在时机不合适。

他还需要来自大明的人口,以及和大明商贸中的利益。

而且,他也想促成大明彻底开海,以及,更多新东西流入中原。

‘老四已经有和标儿大战一次的心理准备了。’

朱元璋暗道。

他已经猜到,老四会在什么时候推出,人民史观新编的中原历朝历代史。

一定是借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之际。

这个时候,无论有没有人民史观的新编史,双方都要打一次。

他之所以对此并不紧张。

是因他相信老四。

绝不会窥伺属于雄英的皇位。

打就打吧。

兄弟间,怎么可能不打架,普通百姓家的兄弟还打架呢,何况皇家。

父母总有不在的一天。

父母在,兄弟间保持隐忍,已经是极大的孝顺了。

他不担心老四窥伺属于雄英的东西。

反而,更担心,标儿利用大明庞大的人力物力,最终不只是教训教训老四,而是想把老四置之死地。

标儿不会这么狠吧?

老四已经看到了未来,并且在积极做准备,咱再给老四一些帮助,凭着老四的能力,未来,应该能扛住,标儿为首大明的压力吧?

……

载着数万将士,数千大明观摩团成员的舰队,浩浩荡荡在南海滚滚向前。

朱元璋自从离港上了朱棣的旗舰后,就再未离开。

经常带着雍鸣,和朱棣一谈就是一整天。

引得随行圣驾的许多官员忧心忡忡。

吕本,胡惟庸分到的一间舱室。

吕本坐在轮椅上,透过舱室的小窗,看着旗舰舰尾站着的父子二人,满脸担忧,低语:“胡相,朱皇帝不会是改变心意,想把储君之位传给朱四郎吧?”

话中,吕本眼睛紧盯朱棣、朱元璋,手不由紧紧捏住扶手。

胡惟庸微微愣怔。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