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娘家来人
苏云宛听闻娘家来人,眉头不由微微皱起。
上次苏父等人不请自来,被半路截下不欢而返之事,秦君屹已经择机告诉她了。
没想到,记忆中将颜面声誉视为生命一样的苏家人,居然还能厚着脸皮腆着老脸找上门,真的让苏云宛觉得有些讽刺。
她倒要看看,对方能说出什么话来。
正要起身时,两个粉雕玉琢的宝贝仿佛感应到娘亲要走,睁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自己,露出可爱的笑脸,小胳膊挥舞了几下,小腿儿也蹬得欢快,像是在卖力求抱。
看着孩子们无邪可爱的模样,苏云宛又重新坐下,抱了抱姐儿又抱哥儿,心软成一塌糊涂,忙得不亦乐乎。
那个嬷嬷不用她出声吩咐,就明白她的意思,悄然退了出去。
宴会结束后,来访的宾客陆续离去,最后只剩下依然被限制在偏院,不得进出的苏家几人。
苏云宛做足了月子,正好在今日“解禁”。
送别客人后,她与秦君屹一同前往偏院。
抄手游廊之中,秦君屹拉着苏云宛的手,边走边道:“宛宛,来的是苏夫人和她的一对嫡生子女。今日宾客如云,若他们在城门那闹起来,会累及你的声誉,我就让他们进府了。”
由于今日是子女满月的喜宴,苏云宛心情颇好,毫不在意道:“这样也好,免得让他人看笑话。”
秦君屹能将苏家人阻拦在她的视线之外,直到现在才带到近前,已经远超她的预期。
抵达偏院时,苏夫人娘仨正坐如针毡。
他们奉了苏父的使命,不请自来。要是秦君屹像上次一样丝毫不顾情面,连老太太都没放在眼里,那他们丢脸可就丢大发了。
百姓们传言秦君屹爱妻如命,在他们看来,却像是他做给外人看的,实际却正好相反。
否则,秦君屹不会对岳家这种态度。
苏夫人严氏心中责怪苏云宛愚钝不堪,连个男人都笼络不住,害得他们三番两次吃闭门羹。
要是秦君屹真的能成为真命天子,那她得早作打算了。
严氏的目光忽然直直看向亲生女儿,眼珠滴溜溜直转。
苏云媛被看得浑身不自在,正想问她娘亲在想什么,就听到厅外传来仆从的问安声。
“姐姐、姐夫来了。”苏云媛立即起身,小步伐迈得飞快,逃跑似的冲了出去。
在很久以前她就知道,父亲和娘亲想将她好好培养,长大后嫁往皇宫。
当时先帝尚活在世,已经是个年迈的老人了。要是将嫁给先帝,几乎不可能再怀孕生子。
一旦先帝驾崩,那她只能被送往皇陵,余生都在那为先皇守灵,这显然不符合自家的利益。
父亲拒绝了所有上门提亲的媒人,将目光转移到有可能继位的皇子皇孙之中。
后来,皇子们为了夺嫡自相残杀,一个个相继死去,只剩下一个皇长孙,在去年荣登大位。
然而,不等新帝广纳嫔妃,充盈后宫,圣旨就赐婚,将同父异母的嫡姐嫁给秦家。
后来秦家很快沦陷,在流放出城那日,她和亲哥想去送别,却被父亲禁足在府内,出不了门,只好不了了之。
看到穿着华丽锦绣,嘴角带着浅浅笑意,浑身洋溢着幸福苏云宛,苏云媛微微一愣,发自心底地为她感到高兴。
本以为长姐失了娘家的依靠,在秦家受了委屈,也只能打碎牙齿往肚里吞。
可打一眼,苏云媛就看出,长姐是真的过得很好。
再看只有婚礼上见过一面的姐夫,他那淡漠疏离的笑容,变得温和如风。
两人之间自然交握的手,泄露出他们之间的亲昵。
看来长姐真的像传闻一样,被秦家家主捧为掌中宝。
苏云媛思绪万千,时间却只过去几瞬,她缓缓行礼:“阿姐,姐夫,恭喜恭喜!”
后她几步出来的苏时也跨步上前,行礼祝贺宝宝满月。
苏云宛脸上挂着客套的笑意,毫不心虚道:“今日府中忙乱得很,招待不周,还请见谅。”
“阿姐客气了,咱们是自家人,不讲究那些。”苏时温文尔雅地笑了笑。
见到同父异母的苏家兄妹,苏云宛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就连他们的面容,也觉得陌生,心里说不上是什么滋味。
当初,苏家兄妹还小的时候,也曾与她有过几年的相处,感情还挺好。
只是后来,他们兄妹俩被苏父和后母寄予厚望,请大儒、嬷嬷悉心教导栽培。
他们课业繁重、压力极大,又被亲娘拘着,不让他们去找在偏院自生自灭的苏云宛,免得玩物丧志,移了性情。
就这样,苏云宛与他们兄妹俩的感情渐渐淡薄了起来,他们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
现在两人站在面前,看到他们真诚的笑脸,苏云宛才想起儿时相伴光阴,心中有了几分真切的暖意。
然而这份本就不多的暖意,在见到自持身份,在厅中坐等的后母严氏时,顿时化为乌有。
从小到大,严氏一直摆着身为后母的高姿态,发放月银、衣物等份例,就像施舍一样。
张口闭口之间,都是规矩和训诫,还采取冷落、孤立等手段,意图将她训化为任她拿捏的傀儡。
如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两人的身份地位可谓是颠了个倒,严氏还要自持母亲的名分,着实可笑。
苏云宛眉眼冷淡,瞥了正襟危坐,昂首挺胸的严氏一眼,开门见山问道:“不知继母此番前来,所为何事?”
“你叫我什么?”严氏双手紧紧抓着椅子扶手,不可思议地瞪大眼睛,尖锐质问。
苏云宛一声嗤笑:“怎么,我有叫错?难道你还想当我亲娘不成?”
“你......”严氏又想训斥,却被秦君屹打断。
他不疾不徐道:“苏夫人,你不请自来也就罢了,若还要对我的爱妻无礼,就请自行离去,我秦府不欢迎你。”
严氏气急,想要就此离去,夫君的交代却犹在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