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官品。
“陛下,自古朝廷封赏自有法度。虽法外可开恩,但终究还需走在尺度以内为好。”章惇站出劝说赵煦,“秦刚少年英才,尤须多加磨炼,方才可以成长为国之栋梁。若是提拔过快,则欲速则不达、欲怜而多溺之,实为不妥。”
“陛下,这秦刚此战虽然是立功累累,但其身为鄜延路官员,多事未提前报请经略安抚司,且有擅违司命、越权调度等等行为。虽然眼下以战果论处,尚可赦免,但是论及行事之法,仍需多加训斥,才能维护朝纲法度。所以,臣以为不可封赏过厚。”这曾布站出说的一席话,却很令赵煦觉得有点噎喉。
你要反驳吧,却发现他说的一句话都还在理,你要是认同吧,可难道非得要对立下大功的秦刚不奖反罚吗?
这便是大宋朝堂的进谏艺术,你立功的地方可以说成是“暂且不提”,你有问题的地方却要被拿来来大加评判。只要他们愿意,忠臣可以说成奸贼,逃兵可以粉成英雄,更不要提刚才的这波“明褒实贬”、“顺手牵羊”、“借刀杀人”等等谏言秘计。
曾布已经明显觉察出章惇他们一伙人对于秦刚的拉拢,更是看出了章楶对其的器重,他倒不是对秦刚有什么观点,而只是简单地遵循着“凡是对手支持的,我就要反对”的朝堂斗争艺术,适时上来给小皇帝添一下堵。
“老臣认为,秦刚此战,实在功绩远大于过,所以还是必须要给予奖赏的。对其官品的提拔,如跳过两阶、升至正七品的朝请郎,这也算是朝廷的极大恩典了。”章惇继续建议,“而如果陛下着实想要特显恩宠、奖励功臣的话,不妨可以可赐个馆职给秦刚。”
赵煦闻听顿觉这是一个好主意。
馆职是大宋的一种非常特殊的职位。
宋朝皇帝都有为前任皇帝修建图书馆而纪念的习惯,到了赵煦此时,已经为几位先帝分别修建了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三个阁馆。皇上要是欣赏哪位才华出众、功勋卓著的文官,便就下旨赐于这些文官这三阁中分别担任它们的学士、直学士、待制及直阁等职。
这些馆职听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也不需要正儿八经地去做什么事,但就是多给你发一份薪水,当然,更重要的就是代表你所受到了皇帝的表彰与重视,因此这些职衔的唯一含义与价值就是:清贵!
有点类似后世的“享受国务院津贴”之类的头衔。
馆职同样有品级,分别为:
阁学士都为正三品;阁直学士都为从三品;阁待制都是从四品;直阁也就是所谓的直龙图阁、直天章阁与直宝文阁这三个是正七品。
当然,这正七品的直阁与从四品的阁待制之间,还有六品的集贤殿修撰与五品的集英殿修撰。
当然,正是由于馆职相当清贵,皇帝轻易不会赐衔,有些官员在本官已经到了正五品时,意外获得了一个六七品的馆职,却仍会把馆职放在自己头衔的最前,以展示自己之荣。
赵煦于是决定,授予秦刚正七品的直宝文阁之馆职,这一点,皇帝直接作主了,底下大臣提不出意见。
而关于秦刚的差遣。章惇从鄜延大战的实际战果来说,是非常满意当前的结局的——既大胜了西夏,同时居然还奇迹般地制止了吕惠卿回朝的所有努力。
在此情况下,他也难得地为秦刚多作了一点考虑:如果让他继续留在鄜延路的话,极有可能会遭到心胸狭隘的吕惠卿的报复,而他同样也不愿秦刚去到可如鱼得水的泾原路章楶麾下,于是便提出了一个令赵煦也十分满意的建议职位:权知环庆路下的环州。
这环州属边境下州,本需从六品文官充任,秦刚目前差一品则称权。但是即使是如此,这二十一岁的知州,放在整个大宋,也算是极其罕见的了。
赵煦对于这个爱臣的看重意犹未尽,想了想又道:“秦卿的父亲还健在吧?那就赐其父为承奉郎,赐高邮秦家御笔牌匾‘忠勇之第’一块,再赏钱三万缗。”
承奉郎不过正九品,又非差遣,而牌匾、钱财这些都是小事,自然无人在此反对。
接下来,此战的主要功臣封赏情况:
原崇仪使、金明寨主将张舆,因军功升皇城使、环庆路副兵马钤辖、遥领甘州刺史。
这宋代武将,若是有正任官,遥领官职就是一种荣誉,就是多领一份薪水,并不需要去那里上任。而张舆此时的正任官从原来正七品十五级的崇仪使,一口气升到了同样正七品但却第一级的皇城使,别人便会尊称他为张皇城。他的差遣是环庆路和副兵马钤辖,算是和鄜延路的刘法平级了。
当然此时却无人知道,在原来的历史时空中,金明寨因小梁太后围攻延安城不下,在回师时顺手攻破泄愤,张舆与守寨三千军民皆战死,死后才获得皇城使的追封。
现在,由于秦刚的介入,死去的人换成了小梁太后,而整个大西北的战局也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延庆升到了文思使、鄜延路兵马都监、遥领沙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自己难得的突破。
赵驷获封的东头供奉官、环州兵马巡检看似不太高。但这只是吃亏在他之前只是秦刚的私兵之将,并无朝廷的任何实职。而这次却可因战功,从无品无级的白身将士,一下子跳过了从九品、正九品,直接做到了从八品的武官小使臣的第一阶,并且还获得了可以掌管一州的兵马实权的差遣官职。
当然,这样的封赏,也是在表示着朝廷对于秦刚的看重与认可。
而再往其下的各位军官及将士因为斩首、俘获等等立功之后其他各类封赏,则会责成枢密院去一一落实,不必让皇帝再多费心神了。
此时,新曹门外的李格非家,李清照正紧闭着房门,在她的面前竟堆砌了足有十几封的书信,直令她既是欢喜又是意外地想要落泪。
因为,它们的写信者都是同一个人,秦刚。
从书信的封缄痕迹来看,每封信都是写于不同的时间、甚至还可这些痕迹上推断出各种特殊的发信环境。它们虽然都是在写完之后便及时投去了驿站,但是在到达了陕西邮路中转中心凤翔府之后,却是因为受到西北战局影响,不得不停滞在了那里,以便把有限的运力让位于当时最紧急的军情传送与物资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