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乡镇没了,别说许尘不知道,就是管辖乡镇的县府也不知道。
皇权不下乡。
当地诉讼什么的,都是公所和乡老公决。
除非真的大案,才会上报县府。
而县府派人下来乡野,也就春耕督促,秋收巡税。
现在不是春天,也不是秋天。
没人去汇报,乱兵隔离路途的话,估计十天半月都不会发现。
包琮只能强忍疼痛,抓起路边一只死狗,没力气扒拉柴火了,便将还有火星的死狗扔在上面,在一旁匹配倒下。
天色将晚,啃了半生不熟的狗肉,包琮拄着木棍,再一次小心翼翼上路,前往县府。
必须尽快找到乱兵,调动卫所士兵尽快剿灭。
包琮不知道,乱兵的战火,已经开始四散开花。
抢到金银的信徒,没有统一的组织纲领,更没什么统一的号召力。
他们开始分散,或者还乡,或者去投奔自己的亲戚。
或者选择留下,继续壮大。
那些还乡或者去亲戚家的,开始鼓舞邻居亲戚加入弥勒大事。
乡野百姓都信这个,但还是犹豫,毕竟这是杀人!
甚至,还有人想大义灭亲。
可是,随着风声不断传播,隔壁村子已经汇聚起来,浩浩荡
荡出动了,或者开始攻杀隔壁的村子了。
颤颤巍巍,恪守本分的村子,被燃烧的乱火烧掉。
不加入,就会死。
一时间,不知道多少乡野,多少百姓,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卷入。
乱事一起,乱兵数量越来越多。
褚束派遣的将官士兵,融入这些人里面,从最开始的乱兵里面,开始整合组织,有了冲动的先锋,有了后勤的吃喝。
无法离开的良善百姓,也只能加入这场狂欢。
何况,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日子是如此的享受。
……
京城之中,人心依旧浮动。
倒不是因为战事,褚遂这位操盘手,现在都不知道中原啥样子。
还是因为三省制度。
百官和监生,都上了折子,都到了皇上手中。
既然是送到皇上手中的折子,那么,不管皇上本人批阅不批阅,最终都要在翰林院存档的。
平常的折子存档也就罢了。
三省重开的话,可是不亚于改朝换代的大事,他们的折子存档,到时候会不会被翻出来,然后秋后算账?
所以,百官心慌,都想着皇上那边尽快给出示下,尽快将这件事了结,然后,翻篇!
可皇上收了折子就没下文了,越是如此
,越让人不安。
公卿也有些躁动。
却是因为老皇姑和大宗正家里的还田之举。
皇上给老皇姑家里赐了两个郡主,给大宗正家里另赐了一个公爵。
国朝百年下来,郡主公爵什么的,其实已经没啥号召力了。
但这毕竟是在位天子所赐,比那些落魄公卿要风光许多,至少说明,简在帝心啊!
是以,不少公卿开始躁动,开始想着要不要还田,却舍不得家族几百年盘剥的积攒。
百姓却都无比开心。
那些山林田地,还要度田分田,最终多半落不到京城百姓手中。
但皇庄开放了啊!
皇庄虽然说是皇家庄田,但皇家又不真靠那里面的粮食养活,主要还是培植花草,育养野兽。
里面的东西当然不能让百姓带走,百姓去参观却可以了。
文化生活贫瘠的百姓,但凡有闲暇的,都靠着一双腿跑去参观了。
参观过的,有了吹嘘的资本,在没去过的人面前便高人一等。
以至于成了潮流,就连鞋子都穿不起的贫民,为了不落面子,都忍饥挨饿去参观了,回来自然又是一顿吹嘘。
……
许尘在书房看折子。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熏陶,许尘总算能看懂古
文了。
或者说,掌握了规律,古文其实也很简单。
主要还是用典!
古人最早用典,是因为口语化的词汇实在太少,不用典,想表达的意思就要长篇大论,用典,四个字足矣!
书写困难的情况下,用典当然是首选。
如今口语化的词汇很多了,书写也不困难了,但用典依旧是流俗,能用典,就绝不白话,这才是文化人么。
所以,许尘看的还是很困难,要不断咨询一旁的计南。
几天过去,许尘看了几百折子。
里面有客观评价的,大多数,都是直接批评三省。
但就算客观评价的,最终结论也是内阁比三省优秀。
毕竟,国朝是太祖开创的,不这样说,岂不是质疑太祖?
还有什么脸面登上朝堂。
这几天看下来,方左这位九卿的折子最有水平。
总结来说,就四个字:
君贤臣能!
内阁阁老,只是大学士,只是皇上的笔杆子,没决定权。
所以,内阁制度下,国朝要稳定,就必须君贤臣能。
而三省制度下,只需要君贤,不需要臣能。
因为,登上宰执的臣子,不管道德修养,个人人品如何,但能这一项,肯定过关!
看起来好像
是车轱辘话,首辅能力肯定也过关啊?
方左也得出了不相上下的结论。
实际上,却是在支持许尘。
主要就是君贤……继承者保证贤能,那是不可能的!
昏君当政,内阁跟着犯浑。
可宰执有制诏权力,能批驳君王,能彼此制衡。
宰执的任命裁撤又在君王手中,所以,遇上强君,宰执的权力还是在帝王手中。
遇上混账,宰执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