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武侠修真>康乾盛世,我吃定了!> 第127章 孤知道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7章 孤知道了(1 / 2)

杭州城。

大明的临时行在(巡抚衙门)。

御书房里的朱怡炅正满脸疲惫的打着哈欠,看了看身前那不说堆积如山却始终不见少的奏本公文,不由就是一阵心累。

泉州的迁都大军是三天前到的杭州,军器局和枢密院这俩不提,还在忙活着重建生产线以及募兵调度,这王礼为首的内阁六部却是已经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

眼前的这些奏文就是在朱怡炅御驾亲征的以后,泉州那边积累下来的,有些没批,也有些内阁批过了,但按朱怡炅定的规矩,就是批了也得留存根让他复核。

看起来似乎多此一举,还麻烦,但却是必要的流程,否则他这个监国就有被架空的风险,便是平时秘书处经手的奏文也是要他亲自看过后才能批的。

没办法,自己定的规矩,便是卖命也得批完。

朱怡炅又打了个哈欠,这才开始一天的工作。

先找出枢密院和军器局这两部的奏文,没啥好说的,这两部本来也没啥可奏,又是刚来杭州,无非就是说明正在尽快开展工作什么的,朱承训倒是还写了计划草案。

对此,朱怡炅照例批复:“孤知道了!”

完想了想又加上一句:“当尽快。”

批过军器局、枢密院两部的那点事,然后便是内阁六部以及下属官吏的奏文。

那些下属官吏报的虽多,却大部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说是奏本倒更像是日常的工作汇报,中间也有不少人不知是出于习惯还是讨好,末尾还专门问候一下朱监国。

真的问候。

朱怡炅也只能耐着性子挨个批复:“孤知道了!孤很好!”

批了大半挪的废话杂事,总算是碰着正经事了,却是礼部侍郎程焕明新奏的,不是之前泉州积压,不对,倒也可以算是积压。

因为这奏文共请示了两件事,一曰太庙祭祀还有龙袍的新制,另一为科举章程的规格。

看似什么都没说,但却又什么都说了。

太庙祭祀,眼下也不是什么特殊日子,又没什么大事好说,只不过迁都杭州,还是临时行在,祭什么太庙。

且,朱怡炅又不是皇帝,龙袍暂时留一件祭祀专用就可,这新制龙袍,还分季节、朝服、常服等,明显醉翁之意了。

只不过,王礼做阁老几个月,也学聪明了,知道先派下面人试探。

而那科举章程也是同理,无非就是拿这个来请示科举之事,科举又正好是礼部负责,问倒也不显突兀,还能打个掩护,不至于太赤裸裸。

“程焕明……名字倒是挺吉利。”朱怡炅笑了笑,随即批复:“孤既非皇帝,新制龙袍或有逾制之嫌,当容后再议。而科举亦是朝堂大事,当再行商酌。”

一个容后再议,一个再行商酌。

前者算是又隐晦拒绝了,但没说死,后者再行商酌倒是还有商量余地,可以先提前把章程定下。

只是科举,朱怡炅并不想着急开,就像前面说的,他又不是皇帝,若以监国身份开科举,终是有些不伦不类。

再者,而今大明看似强盛,但地盘比之清廷还是太小,没有南京加持,真开科举,要是没什么人来,那该如何收场?

毕竟,眼下大明实际的统治模式,还是有些类似于军政府的状态,便是统治日渐稳固的福建台弯,也是先军管,再辅以民治,且民治之下也有厢兵辅助,新军策应。

批完礼部奏文,朱怡炅继续看起其它各部奏本,工部没啥好说的,一来就先把杭州城墙修补的工程给揽下来了,现在工部尚书李伯逊正在做杭州包工头,奏本里也都是汇报在工程进度。

朱怡炅批复:“孤知道了!”

刑部上奏犯人增多,正在加大力度审理,还顺带给户部上了下眼药,说户部手段(新政改革)有些过激。

朱怡炅:“孤知道了,卿当恪守本分,勿言别部之事!”

吏部奏的官员“绩效考评”,没啥实质内容,户部尚书陈济则亲自出马哭穷。

对此,朱怡炅只能批个“孤知道了!”,然后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尤其户部哭穷。

轮到兵部……

“漳泉两府频繁械斗?”朱怡炅眉头一挑,这事虽说不上是小事,但也该是由地方官处理。

为何还要单独再奏一遍?

漳泉两府械斗,已经算得上是前明就留下来的老黄历了,最初的原因已经不知道了,一直发展到现在,械斗几乎都快成这两府的日常活动了,甚至械斗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从对生存有实质影响的粮食耕作到土客之争,甚至还跟妈祖信仰也能扯到一起。

矛盾冲突可谓是从无间断,清廷官府对此也毫无办法,这个问题甚至直到民国都未曾解决。

林俊之前能起的这么容易,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个,械斗之下民风剽悍(不代表战力强啊…)。

先前明军对外连番征战,所以漳泉两府矛盾不显,现在,闽浙之地主体已经基本和平。

这矛盾……

打开奏文细看,朱怡炅这才惊觉,这里头表面是在说漳泉两府因为春耕在即,为了争夺水源等而频繁爆发械斗,甚至还因此出现了部分死伤。

地方官员虽竭力阻止,却始终清官难断地方事,而且这械斗爆发的也是此起彼伏。

当然,重点实际在最后。

“扩大厢兵规模!?”朱怡炅只念叨一句,眼里瞬间闪过一道寒光。

这是内阁,不,应该说是这帮文官们想要掌控军权了。

新军在枢密院和他朱监国手上捏着,王礼为首的文官集团不敢动心思,但厢兵却是内阁自己的东西。

唯一缺点就是训练度不足,装备太差,连甲胄都无,仅有军服和一把腰刀。

现在,这些文官集团是想把厢兵给抬出来,既是加强厢兵军备,也是在试探。

对此,朱怡炅毫不意外,同时也想到了一点,这厢兵归属文官似乎给了他们一个错觉,让他们以为他朱监国的文官还能像从前的大明那样,对军权指手画脚。

朱怡炅思忖片刻,批复:“既是民间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