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府与薛店镇直线距离不到四十里,中间更是一马平川。
杨恭又撒出了大批侦骑,很快便发现了太平府来袭的清军。
“清军出城了?”杨恭听着手下侦骑的汇报,尤其清军出城兵力不超过万人,整个人都是有些发懵。
只有万人,就敢主动出城迎战他们六万大军?
这清军的将领莫不是疯了?
等等,貌似他杨恭也是这样的人……
不过无妨,杨恭不怕清军出城野战,就怕清军缩在城里头当缩头乌龟。
虽然有棺材炸药,但用这玩意儿既耗时间,也费人命。
杨恭狞笑一声,随即下令:“传我命令,全军急进!绝不能把这伙清军给放跑了。”
郑定瑞同样也下达命令:“传我将令,令前军
两人命令下达,两个传令兵迅速策马而走,跟着是两名旗语兵不断挥舞手中令旗。
这是朱怡炅规定的,尤其是传达刚刚郑定瑞那种复杂军令,为防旗语兵失误,传令兵也得同步跟上。
不过仅从二人下达的命令,其实便已经可以看出二人的用兵风格,杨恭喜行险,命令则更加简单粗暴,基本都是靠下面自由发挥。
而郑定瑞更加稳健,考虑更多,下令也更为细节。
令下,六万明军随即加快了行军速度。
到了午时,太平府清军与明军已然相距不到十里。
看着眼前狼狈退回来,有些甚至还身上带着伤的斥候,包参将不由眉头紧皱。
他是早上出兵的,结果才刚至午时,撒出去的斥候就不断回报发现了大量伪明侦骑。
双方甚至还爆发了厮杀,不对,这不能说是厮杀。
因为他这边的斥候缺少战马,而伪明的可都是侦骑。
几乎每个斥候小队去的时候是这么多人,能回来一半就算顶天了,且还大多带伤。
而今,他都快派不出斥候了。
冲出去给人杀,这谁愿意?
清军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失去了明军踪迹,但从双方斥候侦骑的频繁接战来看,两军距离应是越来越近了。
甚至于,那些侥幸逃回来的斥候部队,还在散播伪明有多么强大的谣言,闹得是军心浮动。
包参将好生惩处,甚至当众砍了几个脑袋,才算堪堪止住。
不过,现在的问题却是,包参将有些骑虎难下了。
原本他是信心满满,结果这还没碰上伪明反贼,自己这边就先撞了一头包。
现在连大军的眼(斥候)都瞎了,这还怎么打?
其实根本不用纠结,很简单的事,能怎么办,要么打,要么撤呗!
最后,却是一个乡勇千总开口建言:何不结寨而守?
理由嘛,以往他们村子遇上山贼土匪,也是结寨而守。
这个担任千总的乡勇,就是曾经亲手砍过山贼脑袋的。
也因为这股狠劲儿,和在乡里的威望,这才能当上千总。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不难发现,清军这边的乡勇,已经渐渐有着向地方乡党转变的趋势。
几乎每个把总麾下要么一个村的,要么两三个邻村的,而千总则必定是同乡之人。
这种兵制其实很危险,至少对隆科多这位满大人很危险。
结寨而守?
包参将听罢,茅塞顿开。
好主意啊!
若是一战没打,仅仅因为斥候受损就退兵,着实太没面子,而且还损伤士气。
可是主动上去打,貌似也不保险,事前在城里夸海口是一回事,等实际领兵他才晓得有多麻烦。
尤其那些斥候的损失情况,还有个个带伤,更是让他心惊。
这结寨而守就可行多了。
包参将旋即下令,寻找距离最近的村寨,就地驻扎,并开始修筑防御工事。
至于此前说过的久守必失,跟放屁似的。
……
杨恭有想过清军会逃跑,毕竟自己六万大军,用脑子想怕是都很难打赢。
当然,也不排除清军将领是个愣头青,真冲上来跟自己硬碰硬。
至于清军战力无双,能一万打六万?
那是屁话,基本只要是个合格军队,别说六万打一万了,三万打一万,那也是包赢的。
除非领兵将领突然发病(各种意义上的)。
以少胜多终究只是小道,成功者甚少,且成功案例仔细看也都很有章法。
便是杨恭先前打的那几场,皆是吃了武器的便宜,加上清军纸面兵力多,但实际战兵少的可怜。
尤其浙江大战,清军二十万大军,实际战兵不过十分之一,剩下全是战力垃圾的青壮民夫,不仅不会增加战力,乱起来还会冲散自己的部队。
而杨恭又是分批逐个击破,且每次出动的战兵数量,都远远多余清军的实际战兵数额,便是常州大战,隆科多十万大军里实际战兵跟杨恭的也是半斤对八两。
就这,也是杨恭少有损失的战役。
考虑到清军可能会跑,杨恭几乎是在急行军,郑定瑞甚至还派出本部
为的就是一旦清军跑了,可以拦截埋伏,不跑的话,
可以说是考虑的相当周到了。
然而杨恭怎么都没料到,这清军跑又不跑,打又不打,居然原地驻扎?
听到侦骑回报,清军正在原地驻扎、修筑营寨,杨恭整个人都有些发懵。
这是要干嘛?
以逸待劳,还是说有别的想法?
可自己有六万大军,清军只有一万。
说句不吉利的,优势在我啊!
这清军怎么都不可能打赢吧?
与其原地等死,还不如退回府城死守,说不定还有点机会。
不过搞不懂归搞不懂,清军不跑不打要当缩头乌龟。
那杨恭自然也不会客气。
明军的侦骑不断撒出,一面继续实时侦查敌情,一面也是预防清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