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
【皇帝给予臣子的最高待遇?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权臣三件套】
【中国古代曾出现过许多权臣,如萧何、董卓、曹操、霍光、高澄等等。】
【这些权臣有的取代了皇帝,开创了新王朝,有的则在权臣这个位置上干到老死,或是被政敌、皇帝搞死。】
【而在翻阅这些权臣们的传记时,经常能够看到皇帝会主动或被主动的赏赐许多特权、荣誉给他们。】
【其中最重要、最常见的几个特权荣誉分别是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诏书不名,剑履上殿,还有比较少见的出警入跸。史书上对此的记载不少,能在权臣的传记中找到许多
“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诏进高祖都督中外诸军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梁书·武帝纪上》
“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无比。”《三国演义》】
【这几个特权堪称是古代权臣们的标配,要是没有一两个这样的特殊待遇,很难将其看做是权倾朝野,干到人臣至极的顶级权臣,出门都不好意思打招呼的那种。】
【那么“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诏书不名,剑履上殿”是啥意思?出警入跸又作何解?】
【赞拜不名
在古代,臣子向帝王朝拜时,赞礼官不直接称呼其姓名,而是只称呼其官职,这是帝王给予大臣的一种特殊礼遇!
一旦获得了赞拜不名的特权,太监或赞礼官在提及权臣时就不能直接提及其姓名,只能提及其官职和身份。在宣人觐见时不提及权臣的名字,是为了避讳尊者。】
【入朝不趋
为了彰显皇室威严,在朝见天子时,文武群臣只能以一种“趋”的方式觐见,以体现对皇权的尊重。
获得“入朝不趋”的待遇后,可以像正常人走路那样无拘无束地上殿,无论在外逛街还是在宫门里觐见,都可以大摇大摆、风风光光地走路。】
【剑履上殿
“剑”指的是古人挎在身上的宝剑,从荆轲“刺秦王后,上殿时大臣便不准佩剑。
“履”在古语中的意思是鞋子,剑履上殿的意思就是挎着宝剑穿着鞋子上殿觐见皇帝,这也是一项很高的特权了。】
【出警入跸
帝王出入时警戒清道,禁止行人来往,就是古代交通管制的意思。按照《古今注·舆服》中解释的
“出警入跸”本为帝王专有的待遇,但也会主动或被动给与一些权臣,这也表示着该权臣实际上与皇帝权利平等了。】
《总感觉是不是还差点什么?》
《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加九锡,赐黄钺。开府仪同三司,都督中外诸军事,拜相国,总百揆,封十郡,进爵王,行霍光魏武故事。》
《这基本就是古代权臣的最高待遇了吧,封无可封,赏无可赏!》
《权臣做到这种地步已经是极限了,再进一步的话就只有皇帝的位置了!》
《一般获得这种特权的大臣,都有篡逆之心了。与皇帝相比,也就差一个称号了。》
《王朝鼎盛时期,得赐“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等荣誉,家族显赫一世,史书留名。》
万朝天幕之下,刚刚从恐怖直立猿的震惊中回味过来的众人,此刻看着眼前的天幕。
纷纷生出了无数的感触。
大汉。
权臣霍光望着天幕上那些有关权臣的议论,并不否认什么。
可……
谋反、篡逆?
这些言辞简直就是可笑,他霍光虽然行了废立皇帝之事,可为的也是大汉的江山基业!
纵有私心,也并非所谓的篡逆!
后世这人那些评价,实在是将他看得太低了些!
三国。
望着那些有关曹操的记述,无数双眼睛都在此刻摇了摇头。
这就是真正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啊!
洛阳城中,曹操看着天幕上的画面却罕见地露出了几分不自在。
毕竟虽然他是一个枭雄,可名义上还是大汉的臣子,眼下还得借这层皮才好做事!
造反的事要是被有心之人的利用的话,极有可能带来变故。
至于其他的什么评价,他倒是根本就没放在心上。
皇帝知道又如何?
对于他来说,只要不影响到他扫灭其他诸侯,开创大魏盛世,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
大唐。
太宗李世民越看天幕上的画面,神情越是深邃。
“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加九锡,赐黄钺……”
“开府仪同三司,都督中外诸军事……”
“拜相国,总百揆,封十郡,进爵王……”
“行霍光魏武故事!”
李世民越想,越觉得有些沉重。
权臣大唐或许没有,功高盖主一说更是无稽之谈,要知道他本就是大唐天策上将,论军功谁比他高?
可除了他之外呢,身旁这些从龙之臣,还有那位李靖将军,他们的威望似乎也不弱啊!
自己若顺应历史发展的话,这些人似乎都没出什么意外。
可,假如自己要保太子李承乾的话,难免有些人会动歪心思啊!
李世民很清楚,这些大臣背后的士族有着怎样庞大的力量,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唐当初能一统天下那些士族也出了不少的力。
虽然什么都没有发生,可李世民已经感受到了危机。
大明。
嘉靖帝看着那些有关权臣的讨论,只感觉格外的荒谬。
什么权臣不权臣的?
能为朕用的,便是大明的忠臣。
若是不能为朕所用的,那便都当奸臣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