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张氏一看医生没说出实情才放下心来。
然后医生找了个借口让护士把贾张氏支开,才跟秦淮茹说了实情。
“你带她回去后尽量不要刺激她,然后控制好她的止疼片,问题还不算太大,但是如果再这么下去,就不好说了。”医生最后偷偷嘱咐道。
拿着医生暗中开出的诊断结果。
等秦淮茹带着贾张氏回到家中,才语重心长的跟贾张氏说:
“妈,你那个止痛片不能吃这么多了。医生都给我说了,您就是止痛片吃的太多。只要少吃点就什么事没有。怕您自己控制不住,特地支开您跟我说的,让我监督您。”
秦淮茹自然不会把实话全说出来。还是怕再刺激到她。
虽然之前因为贾张氏的种种行为,让秦淮茹偶尔也会暗自抱怨两句。
但是要说真让自己的婆婆放弃治疗,或者故意刺激她,让她病情加重早点去找她老伴和儿子,秦淮茹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
“医生就没说别的?”知道医生跟秦淮茹说了什么的贾张氏,心里咯噔一下,试探性的问。
“没有,就说让您以后少吃点止痛药,然后好好睡几觉就没事了。”
秦淮茹半哄着说。
其实就贾张氏现在这状况,如果能控制住不再吃止疼药,然后放宽心胸,那些症状都是能改善的,对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但是她能控制住?
答案是不能!
等待她的结果自然是不容乐观了。
如果不是因为算计江乔安的定量,说不定也不至于这么担心秦淮茹把她赶回农村。
可能再过几年也没什么事。
福来有由,祸来有渐。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
也许从贾张氏打算拿江乔安立威开始,这个果就已经结下了。
“好好,妈听你的,以后一定少吃,一定少吃。”觉得医生按自己的意思,把秦淮茹糊弄过去。
放下心来的贾张氏反而觉得自己好像好多了。
而且知道自己是因为吃药上瘾的副作用才会这样,自然不再害怕贾东旭把自己带走。
也算歪打正着。
不过也正是这受了一场惊吓,贾张氏不免多想,之前自己是不是因为得了精神病才会污蔑自己的儿媳妇和江乔安。
为啥会想到江乔安的问题呢?
因为自从贾东旭走了以后,贾张氏除了借江乔安闹了两次事;
最近这段时间,她们娘俩讨论最多的还是江乔安。
贾张氏这会不免陷入沉思:就算是要立威,为啥要搭上自己儿媳妇的名声?
当时他们确实没干什么啊?
万一真坐实了,这对棒梗和小当以后也不好啊。
越想越不对劲的贾张氏,更加认定自己就是因为得了精神病才会这样做。
其实这完全是她自己吓自己。
“淮茹,你说妈是不是因为吃药吃的才会觉得你和江乔安不清不楚的?”贾张氏试探性的问。
秦淮茹并不知道现在贾张氏想的什么,只是疑惑的问:“妈,怎么突然说到这上面来了?之前不是说您不会再纠结江乔安的事了么?”
“没事,没事。”虽然贾张氏嘴上是这么说着。
但是看着秦淮茹那疑惑的表情,好像在说:“这还用问么?”
心里却更加认定,自己当时那么做是正在发病。
其实秦淮茹只是很单纯的疑惑贾张氏这会怎么会突然提起江乔安。
打发走了秦淮茹的贾张氏还在继续思索着。
为什么后来觉得应该和江乔安搞好关系。
那是因为当时没发病啊!
当时自己属于思维正常的状态。
没错,这样才能让她们家得到江乔安的接济。
贾张氏也正是认为自己已经得了精神病,所以这回越想越偏。
为什么江乔安不同意和她们贾家搭伙,明明对秦淮茹一点偏见都没有。
他都能让于莉帮他打扫屋子,肯定不会避讳那些闲话。
还能因为什么?只能是因为自己了。
他这是看出来自己不正常了?
别人都没看出来,他怎么就看出来了?
一时间感觉自己被江乔安看的透透的,对江乔安产生了些许畏惧。
这不就一下子形成闭环了。
更加认定江乔安让秦淮茹把自己送回农村,就愿意和她们娘儿几个搭伙的原因就是这个。
“这一切就都说的通了。”贾张氏默默念叨着。
“所以以后只要再怀疑江乔安和儿媳妇就是我又犯病了?”
要不怎么说:弱智儿童欢乐多,精神病人思维广呢。
这以为自己得了精神病的贾张氏思维也发散的不行,最后居然得出了这么个离谱的结论。
而且一直警惕自己什么时候还会发病,会再想着污蔑江乔安。
如果让江乔安知道了,估计都会莫名其妙的不行,明明只是略施薄技,怎么就有了这么完美的效果。
其实这就是一种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刻板效应或者首因效应的现象,它指的是人们因为初次获得的信息或印象而对后续的信息或认知产生偏见或倾向。
一个典型的实验案例是心理学家通过给两组人展示同一个人的照片,但给两组人不同的信息:一组被告知此人是罪犯,另一组被告知此人是著名学者。结果,两组人对这个人的评价截然不同,这正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影响。
贾张氏就是类似的情况,只不过她是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是精神病,然后怎么看怎么像。
不提贾张氏怎么胡思乱想,秦淮茹又怎么控制贾张氏的药量。
却说二大爷自从回到家,感觉破坏了江乔安和秦淮茹勾搭的可能。
美滋滋的喝着小酒。
二大妈还一脸好奇:“老刘,你怎么去了一趟易忠海那,回来这么开心,还加上一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