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72 章(2 / 5)

见识山贼劫匪得看南方。

比如他们老家那块儿。

朝廷的禁军厢军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中原地带,所以北方和中原的起义并不算多,就算有也大多是流寇作乱,南方才是真正的起义高发区。

江南一地暂且不提,就只他们老家蜀中就乱的不行。

蜀地虽然偏处西南一隅,但战略位置却非常重要,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安蜀未安。蜀中易守难攻,天府之国粮草充足,怎么看都是割据称王的好地方。

百姓能安居乐业的话还好,若是朝廷赋税太多让百姓无法安居乐业,他们起义造反的条件也是得天独厚。

咳咳,反正就是这样。

近些年还好点,造反的情况少了许多。前些年朝廷对西夏和辽国用兵,每次用兵都要增加赋税,蜀中和江南这种富庶之地承担的赋税最多,百姓活不下去就会揭竿而起,自然而然蜀中和江南的贼患最为严重。

眉州那么小的地方他爹年轻的时候还率领百姓守过城,其他大点的城池是什么情况可想而知。

造反也不能随随便便就造反,有脑子的都知道要造反也得远离朝廷的政治重心,傻子才在京城附近占山为王。

苏景殊看看他爹,低头,再看看他爹,再低头。

不知道为什么,他感觉如果现在是个乱世的话,他爹高低得找个主公当谋士。

苏洵眯眯眼睛,“景哥儿?”

苏景殊立刻挺直腰杆儿,“爹!”

他刚才什么都没想,就是在感慨世道有点乱,他们一家能安安稳稳搬到京城来真不容易。

“爹,我以前一直觉得大宋挺安稳的,我长这么大都没见过山贼劫道,甚至来了京城才知道世上竟然还有江湖人。”小小苏感慨道,“您见多识广,以前怎么也没说过?”

老苏:……

他因为见多识广没少在家受数落,要是把儿子们都带的和他一样小小年纪就往外跑,夫人非得和他闹和离不可。

他的辉煌他知道就可以,不用拿到儿子们面前显摆,等儿子们功成名就了再说也不迟。

主要是,不是他不想显摆,而是不敢。

他回家安心读书教子之前家里夭折了三个孩子,夫人对所有孩子都看的紧,生怕哪个不注意孩子就没了,别说和他一样天南海北的跑,就是出城上学都不放心。

子瞻子由小时候在城外的道观里读过一段时间的书,后来家里腾不出人手接送他们俩上学,索性就直接留在家里由他们夫妻俩亲自教导。

这种情况下他要是敢胡说八道夫人真的敢将他扫地出门。

家和万事兴,为了家里的安稳还是闭嘴更为妥当。

老苏摸摸鼻子,不想继续这个话题。

他怎么知道外面世道乱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臭小子不吭不响

和光国公约好一同出游。

他觉得他的人脉已经够广,怎么不知不觉间这臭小子的人脉好像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

他这么大年纪了结识的也不过是当世大儒和朝中官员,这小子可好,上来就和皇子扯上了关系。

只他知道的小光国公就来家里找了两次,他不知道的还不知道有多少,臭小子挺能耐啊。

苏景殊满眼无辜,理直气壮的回道,“儿子从小到大都讨人喜欢,爹又不是不知道。”

不过小光国公愿意和他玩的确不在他的意料之中,他也不知道人家皇子为什么就记住他了。

可能他们俩年纪相仿,光国公从小到大结识的都是宗室和高官子弟,没见过他这种平民出身的小孩儿,一时新鲜才惦记上了,等他过些天失去新鲜劲儿或许就又忘了。

没错,就是这样。

苏洵看着编瞎话不带脸红的小儿子,懒得和他掰扯那么多。

行吧,臭小子说什么就是什么,他这个当爹的已经管不住儿子,不想听他掰扯这些有的没的。

下一刻,小小苏便被无情的老苏赶出主院。

苏景殊踱着步子回他自己的院子,没办法,亲爹,还能咋,只能哄着。

他也没说假话,小光国公能记住他无外乎就是同龄人外加以前没见过平民百姓家的小孩儿这两个原因,除此之外他想不出来还能因为什么。

总不能因为他编的奇遇故事吧?

小小苏摇头,不可能,必不可能。

不管了,反正已经汇报过行程,他去准备过两天出行要带的东西。

京城到中牟是出远门,拜访周青松家里的礼物要备上,换洗衣服要带上,路上吃的干粮也要带上。

秋高气爽,按照秋游的标准来准备就行,他和小光国公一起坐马车,多准备点也吃得完。

不知道暗中保护小光国公的护卫怎么吃饭,还是说他们直接跟在明面上?

苏景殊没见过传说中的暗卫,也不知道大宋皇室有没有传说中的暗卫,但是这是个有江湖的世界,飞檐走壁的武功都能出现,没准儿到时候他们背后真的会跟着一群负责安保的暗卫。

赶明儿问问小光国公有没有,要是有的话,暗卫真的会隐形吗?

他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是个乡下犄角旮旯来的没见识的娃,真的很好奇传说中的暗卫是什么样。

出发时间定在三日之后,不光苏景殊要收拾东西,赵仲针那边也要准备。

皇子出行要准备的东西多,就算是微服出行也是一样。

赵仲针才十岁出头,这个年纪的小娃独自出门很让人放心不下,就算有人跟着也不行。

高滔滔高皇后和官家提了几次,不太放心让儿子出城跑去底下的县里体察民情。

体察民情是官家和朝中官员要干的事情,他们儿子年纪还小,还没到出阁参政的时候,这时候让他出去体察民情是不是太早?

赵曙本来也

没准备让儿子往外跑,可是臭小子实在不省心,恐吓辽国使臣回来后就一直念叨着大宋不能比不过辽国。()

也不知道臭小子哪儿来那么强的争强好胜之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