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03 章(4 / 6)

功走马上任,司马光也就是那个时候兼任了太常礼院的一把手。

大宋的官职差遣制度很复杂,同一个差事要设好几l个官职来制衡,同一个人又能兼任好几l种差事。官职用来定品级俸禄,差遣来决定到底干什么活儿L。

麻烦,相当麻烦,他进京快一年了都没搞懂隔壁包大人身上的官职差遣到底是什么情况。

回归正题,继续说司马光和庞太师。

庞太师官居高位的时候提拔司马光,庞太师被贬的时候司马光也是不离不弃。

官场上起起落落很正常,庞太师也逃不过去,他被贬到郓州当知州,司马光跟着去郓州当典学,他被贬去并州当知州,司马光跟着去并州当通判,他起复回京,司马光也跟着回京城。

总之就是去哪儿L都跟着,

当年俩人在西北,大宋和西夏正在休战,司马光认为不应该让边地百姓和西夏通商,还要修建堡垒来防范西夏,庞太师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一边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一边琢磨如何修堡垒。

修堡垒来驻防有利有弊,司马光觉得修筑堡垒很有用,但也有人觉得劳民伤财不愿意修,不过最终决定权在庞太师手里,庞太师肯定是向着司马光。

没想到西北边境因为修堡垒之事引起宋夏冲突,,庞太师手下一个将军乘酒出击结果大败而归,将士死伤众多,那将军酒醒之后发现闯了大祸就挥刀抹脖子,只给别人留了一地烂摊子。

朝廷派御史去审理那个案子,同时也是去西北考察情况,庞太师是个敢作敢当的人,一人承担起所有责任,事后被解除了节度使之职,然后贬知青州。

这种事儿L别人都是有多远躲多远,只有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说庞太师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定修堡的,说庞太师完全是出于保家卫国的本心,是发于忠赤不顾身谋,因为过于看重他的意见才导致这个后果,要罚应该罚他,不该罚庞太师。

修堡垒的建议的确是他提的,要罚也的确该罚他,但是架不住庞太师宁肯自己被贬也要保他,于是最后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全让庞太师自个儿L受了。

情深义重,比亲儿L子都上心。

咳咳,庞昱说的,可能有点夸张,但是估计也差不哪儿L去。

因为司马光和庞太师关系好,司马大人爱屋及乌对庞小衙内也很爱护,爱护的方式就是督促喜欢吃喝玩乐的小衙内读书。

所以庞昱的话听听就行,不是可能有点夸张,而是肯定会有所夸张。

但是有一点肯定没错,这事儿L找庞太师过去肯定能救急。

昨天官家召大臣商量这事儿L的时候庞太师应该在场,司马光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还能不在意庞太师的看法?

再不济他总不能和庞太师当堂吵架。

赵仲针睁大眼睛,“真的?司

马光真的愿意听庞太师的话?”

他只听说过司马光是个固执的家伙,相当固执,固执到令人发指。

当年仁宗皇帝让他修起居注,他不愿意,连上五状让仁宗皇帝收回成命,仁宗皇帝就是不答应。之后仁宗皇帝让他当起居舍人并同知谏院,他当起居舍人那段时间总共给仁宗皇帝上了一百七十多份奏疏。

足足一百七十多份,天天不是在写奏疏就是在送奏疏的路上。

而且这事儿L还和他爹有关系,因为司马光那些奏疏里有很多都是催仁宗皇帝立太子的。

仁宗皇帝平生最烦朝臣催他立储,明知道他没儿L子还催他立储,什么意思啊?

但是这事儿L又不能说的太明显,那样显得他心虚没底气,于是就以司马光是真心为国家社稷考虑为由把那些奏疏转到政事堂压桌底。

司马光可好,天天跑去政事堂催着相公们把他的奏疏批了。

风雨无阻,天天去,一点儿L都不夸张。

什么时候不去了呢?他爹正式被仁宗皇帝收养当儿L子的时候。

这事儿L是他爹娘和祖母一起说闲话的时候说的,仁宗皇帝说司马光是是真心为国家社稷考虑不是场面话,人家是真的真心为国家社稷考虑。

他爹登基后想着司马光有功劳想提拔他一下,这一提拔可好,直接体验了一把仁宗皇帝当年被奏疏砸脸的感觉。

事情是这样的,他爹想让司马光知制诰但是司马光不愿就职。

司马大人觉得那是一个掌管起草诏令的差事,不是他的特长,于是连上了九道奏疏全都名为《辞知制诰状》。

要不是他爹赶紧把那差事给撤了,估计司马光还能接着写。

毕竟是能给仁宗皇帝写一百七十多道奏疏的狠人,这才哪儿L到哪儿L?

小光国公心有余悸,听到有办法能救他爹于水深火热,当即告别小伙伴去太师府找庞太师去救火。

聊天暂停,他先去救个爹。

小小苏挥手送走小伙伴,然后扭头气势汹汹去找他爹算账。

苏洵慢悠悠的放下手里的书,听完儿L子的控诉,只有两个字想说,“就这?”

苏景殊连说带比划,“什么叫就这?这事儿L很严重好吧!”

要不是臭爹不和他说清楚,他刚才就能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现在可好,他只能听小光国公滔滔不绝侃侃而谈。

“能有多严重?不还是昨天说的那些?”老苏无奈摇头,“你要知道,台谏和太常礼院的大臣平时盯的就是朝中大臣和官家,有一点儿L问题他们都能放大,觉得那是天大的问题,官家那么做会失去民心,会让朝廷四分五裂,会让上天因此降罪大宋,所以有一点儿L不对他们都要拦着。”

但是政事堂的相公们不一样,相公们考虑问题更现实,在他们眼里官家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官家能坐稳皇位稳住朝堂。

只要朝堂没有因为帝位更迭产生动荡,其他就都不是问题。

很明显,这次太常礼院和台谏的做法和政事堂那些手握实权的相公们的想法背道而驰。()

贬了三个算什么,这事儿L要是再闹下去,接下来还有的贬。

?想看醉酒花间的《[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