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火的粗活?
而且夜里寒凉,还得熬一两晚上,要是染上了风寒,估计他老娘连带着家里的其他人都得把他教训一遍。
宋声二伯也在,他道:“你大伯说的对,我们都在这呢,哪能让你们在这里烧火,我俩在这轮换着吧,上半夜就你大伯来,后半夜我来,中间烧火有什么注意事项,三郎你给我们说说。"
宋声想了想,同意了大伯二伯的建议。不过这两晚上他也不好睡,过两个时辰就得来看一遍。
他叮嘱道:“那大伯二伯,就辛苦你们了。这个火不能停,还得时刻看着点。等烧到窖顶那个孔开始冒火的时候,要立刻用湿土封实了,一直到窖顶十一个孔封完。到时候孔快封完的时候如果我不在,记得提前叫我。"
宋老大和宋老二没想到烧个火还有那么多讲究,读书人就是懂得多。要是让他们烧火,他们就只会往里面填木柴,别的啥都不知道。
建土窖的这个地方在宋家村后方的背坡上,就在宋家村西边,从村子西边的小路直接过去,大概需要两刻钟的时间。
白天宋家几个男丁都在土窖旁边忙着用茅草和木头搭建一个简易的临时休息屋,张杏花给他们准备了两床被子,怕他们晚上冻着了。
头一天晚上很顺利,宋声只睡
了半个觉,心里放心不下,二半夜的时候他穿着衣服出了门,到了土窖的地方看了看。
后半夜是二伯宋老二在看着火,宋老大已经在旁边的茅草小屋睡着了。
看到宋声过来,他小声道:“三郎,你咋过来了?天这么冷还出来,这火没事,我都看着呢。”宋声道:“我心里担心,睡不着,干脆过来看看。”他起来的时候小心的很,没多大动静,就怕把陆清惊醒了。
他看了看火,窖顶那十一个孔都还没冒火,应该要等到白天或者明天夜里了。宋家这一系列的动作瞒不过别人,村里人消息灵通的紧,有什么风吹草动都知道。宋声带着一家人忙着烧制白炭的同时,村里人也在打听宋家人在做什么。天冷了张杏花很少去河边洗衣服,她出去的次数也少,别人很少能碰到她。
这天早上张杏花刚好去村东头宋三嫂家里买豆腐,出来的时候碰到村里的周婶儿,周婶儿叫住了她,打听道:"杏花婶子,我听说你家宋声最近在家里捣鼓着烧炭呢?是真的不?"
宋家跟周家平日里关系不赖,周婶子跟她打听,她也不好瞒太死,但也不能说那么具体。
她道:“老周家的,我也不瞒你,三郎确实在琢磨着烧炭的事。你也知道,我们家三郎啊,他读书多,想法总跟别人不一样。我跟他爹都劝他不要弄这个什么劳什子的炭,他非不听,这县太爷好不容易奖赏了一百两银子,为了折腾这个炭哪,钱都快花没了,我这个愁的呀!"
张杏花说的半真半假,也没透露出什么其他的事情来,不过证实了宋声的确是在琢磨烧炭的事。他们家在村里最西边,按理说干什么事村里边的人是不会这么快知道的。
但毕竟之前建土窖时请了陈三叔过来,村里没有不透风的墙,不过一天的时间,全村都知道他们家要烧炭了。
虽然宋声是县太爷都夸奖过的人,但烧制炭这个事情,大家压根不信他能烧制出来。那要是随随便便就能烧出来,那炭不就烂大街了?咋还会这么贵嘞?
而且人家烧制炭的都是大家族,这秘方可是人家家族吃饭的家伙,都是握在人家自己手里的,哪能随随便便就泄露出去?
有些等着看宋家笑话的惯会说风凉话,尤其是王婶子,经过上次的事情她已经彻底撕破脸皮了,这会儿正跟人家悄悄议论道:“我站在远处看了,就那么大点一个土窖,弄
的跟个棺材似的,这能烧出什么炭来?"
旁边有人道:“也不一定,县太爷都夸宋声有头脑,说不定真的能烧出炭来呢?”
王婶子又道:“能烧出来炭那也是灶炭,几文钱一斤,值当花钱专门建了个土窖弄?我看县太爷
就是看错人了,他赏的那一百两银子,估计都花的差不多了,可真是败家子儿!"这不就是在说县老爷眼神不好?
旁边人看她说的越来越过分,也觉出来味不对了,慢慢离王婶子远了些。
万一人家宋声真的捣鼓出了好炭呢?都是乡里乡亲的,买起来肯定要便宜不少。那可是县太爷承认过的,说宋声脑子聪明,县太爷的话在他们这些小老百姓的心里还是很有分量的。
这边的宋声压根没在意村里的传言,他一心扑在烧白炭上,已经一天一夜没合眼了。
等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窖顶的孔终于开始冒火了,宋老大和宋老二一直记着宋声的嘱咐,看到冒火的那一刻,立即用湿土封实了,一直到窖顶十一个孔封完。
封完之后宋声赶紧道:“大伯二伯,在窖尾大门这里放一部分湿木柴,一定要塞满中间的空隙,塞完后赶紧把大窖门和小窖门都封牢,千万别松动了。"
今天晚上是关键时期,宋平和宋峰也来帮忙了,这会儿听见宋声说的,赶紧帮忙把大小窖门封牢。
下面只需要静等着木柴的火烧尽,然后出炭上衣就行了,不过出炭上衣也有具体的注意事项。
一旁的宋平忙的脸上都染上了黑色的炭灰,这会儿看大家都在旁边等着闭火,他忍不住问道:“三郎,这真的能烧出来炭吗?”
这句话一问,其他人都看着宋声,虽然他们支持宋声的想法,但他们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这会儿都在等着宋声给一个准话,让他们有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