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锋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十天之后,果然再次来到了赤儿山—范家牧场附近,与之同行的还有韩山君、熊家兄弟、马家兄弟,以及四百多名士兵,人人身穿便装、黑灰抹脸,携带趁手兵刃,以及各种应用之物。
白天的时候,众人没有轻举妄动,而是躲到了黄河岸边的密林中,吃饱喝足、养精蓄锐。
直到金乌西坠、夜幕降临,这才从密林中走了出来。
“弟兄们,都准备好了吗?”
“都准备好了!”
“好,按照计划,分头行动,今夜血洗范家牧场,将里面的马匹全部带走,事成之后,人人皆有重赏!”
“诺!”
随着秦锋一声令下,按照之前计划好的,兵分三路行动
第一路是三十名士兵,一人骑一峰骆驼,前往威远城方向,负责拦截那里的援兵。
威远城内有数千人马,仅凭着区区三十个人,能拦截的住吗?
硬拼肯定不行,智取就没有问题了!
原来三十锋骆驼背上,驮着三十个大麻袋,里面装满了一种秘密武器——铁蒺藜!
铁蒺藜上有四根尖刺,三寸多长,伸向四方,无论怎么放置,总有一根尖刺冲上,马蹄或者人脚踩上去,立刻扎的鲜血直流,难以行走。
将三十大麻袋的铁蒺藜、偷偷撒在威远城到赤儿山的必经之路上,再挖上几条壕沟,设置一些路障,就足以延缓援军的速度了。
这些铁蒺藜又是从何而来呢?
原来秦锋利用十天时间,专门去了一趟镇北千户所,请董千户帮忙,让军户中的铁匠们日夜赶工打制出来了,随之一起打制出来的,还有别的工具,今夜全都用的上。
第二路是马家兄弟,带领数十名手下,各骑一匹快马,直奔范家牧场的山谷入口处,同时点燃了数十支火把。
“姓范的,你个缩头乌龟,快点滚出来,否则我们就杀进去,抄了你的王八窝!”
“姓范的,再不滚出来,我们就放火燎原了——吼!”
……
马家兄弟带领手下人,在山谷前破口大骂,不断问候八公子—范人山的祖宗十八代,以及家中所有的女性亲属。
山谷入口防备森严,仅仅靠着几十个人,肯定是攻不进去的,里面的人丝毫不惧,可是‘放火燎原’这四个字就太可怕了。
要知道,如今正是初秋季节,加之天气干旱,牧草已经大面积的泛黄了,只要一个火星子扔上去,很快就会形成燎原大火。
一旦牧草被烧光了,谷内的马匹、牛羊没有了食物,就会大量的饿死,这对于范家牧场来说可是灭顶之灾!
灭顶之灾,不能置之不理,于是乎,山谷的大门打开,从里面冲出了数百名全副武装的骑手,为首的缺了一只耳朵,正是护卫首领—曹大强!
“该死的马贼,竟敢来这里闹事,老子今天非将你们刀刀斩尽、刃刃诛绝不可!”
“弟兄们,风紧、扯呼!”
眼看情况不妙,马家兄弟招呼了一声,带领手下人调转马头,向着东北方向狂奔而去。
曹大强不依不饶、带领数百人紧追不舍。
前者跑,后者追,很快就不见了踪影……
调虎离山计,成功了!
……
山谷内的守卫力量,已经被调走了一大半,接下来,秦锋、韩山君带领着数百名士兵,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接近了山谷。
虽然守卫力量减弱了很多,可是山谷入口处有又高又厚的壁垒,上面戒备森严,如果强攻的话,区区几百人肯定攻不下来,反而会死伤惨重。
因此上,还是得智取!
秦锋早就观察过了,山谷左侧有一面悬崖峭壁,大约有三十多丈高,翻过去之后,就可以进入山谷当中了。
悬崖非常陡峭,寻常人肯定爬不上去的。
好在秦锋不是寻常人,而是一等一的攀岩高手,当既带领二十名精兵,悄悄的来到了悬崖下面,选好位置之后,秦锋背负着一大捆绳子,利用自己的那套攀爬工具,开始向上奋力攀爬……就像一只灵巧的猿猴,很快就爬到了悬崖顶上。
而后将绳子一端系在了崖顶的一株大树上,另一端扔了下去……二十名精兵在绳索的帮助下,依次爬上了悬崖顶上。
站在悬崖顶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山谷内的情况,灯火暗淡、寂静无声,除了少数的守卫,余者全都进入了梦乡中。
这不奇怪,范家牧场位于蒙、汉交界的地方,这里秩序混乱,马贼多如牛毛一般,经常前来骚扰或者偷盗。
如今晚这样的事情,范家牧场的人已经习以为常了,何况曹大强已经带人追杀出去了,谷口处又戒备森严,贼人们根本冲进不来,因此谷内的人们警惕性并不高,该休息休息、该睡觉睡觉。
放马牧羊,也是很累人的!
山谷内的人们警惕性不高,秦锋放下心来,依旧是利用绳索,带着二十名精兵滑进了山谷中。
接下来,让其他人在黑暗处潜伏下来,不要轻举妄动,秦锋则带了两名精兵,沿着一层层的青石台阶,很快就来到了山谷东侧的瞭望台旁边。
瞭望台有两间房子大小,是用巨大的青石修葺而成,非常坚固,一面设有木门,从里面关闭着,其余三面有瞭望窗,视野非常之好。
瞭望台旁边,还有一片青石台,上面堆放着大量的干柴,那是遇到危急情况之时,点火求援用的。
只要见到火光,或者是浓烟,数十里外的威远城内的边军,就会迅速前来救援。
因此上,要想拿下范家牧场,首先就得解决瞭望台里面的守卫,让其无法示警!
借着明亮的月光,可以看到瞭望台内有人影来回走动,可是木门从里面紧紧关闭着,如何才能潜进去,神不知、鬼不觉的干掉里面的守卫呢?
期间还不能闹出动静,否则一旦惊动了山谷里面的人,可就前功尽弃了……真是为难啊!
“哒!——哒哒!”
为难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