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当圣贤
在他之后,据乔姑娘所说,皆为乱世天下,如何能产生圣人?
可见必然是在他这一朝!
既是圣人,哪怕是半个,也当为君王功绩!
就是不知,这半个圣人,指的究竟是谁?
而张居正则在直播间中淡淡回道:“乔姑娘过誉了,老夫如何能与心学大家相提并论!”
海瑞也在直播间中现身:弟子愚昧,不及圣人之万一!
万朝中的所有人:……..
这王阳明居然真的是圣人?
不是,他凭什么?
孔颖达有些不敢置信。
难道这位后世学子,竟真的做到了先圣之标准不成?
乔安的声音继续传来:
“关于大家的问题,我稍后回答。”
“大家质疑为何王阳明能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那必然是有其原因的。”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三者齐全,可堪称之为圣人!”
“我们先来说立德,立德两个字很好理解,树立高尚的品德,成为道德楷模,或者是设立一个崇高的理想,一生为之而奋斗。”
“大家小时侯都有幻想过,将来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
“比如有的人长大想要保家卫国,成为大将军,或者是参加科举,为官一方,造福百姓!”
“但王阳明就很特别。”
“他认为人生第一等重要之事,不是考科举,也不是当将军,而是做圣贤!”
“圣贤是什么人呢?”
“圣贤是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圣者通达万物,是懂得顺自然之理趋,遵自然之道而行的人,是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能成为圣贤的人,一定是少之又少,精之又精,正常人谁会把做圣贤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像孔子那样的人,更是千年只出现一个!”
“可是,王阳明做到了。”
“他不止把做圣贤设为自己的崇高理想,还一步一步地朝着这个目标在前行。”
“他一直在研究学习,如何才能成为圣贤?”
“老师告诉他,习圣人之所学,可至圣人之路,如果你想成为圣贤,除却要熟读孔孟,还要研究程朱。”
“这其中,程朱理学中的核心,格物致知,更是极为重要。”
“为此,王阳明不仅熟读了所有关于朱熹的著作,还亲身研究,什么叫作格物致知?”
朱熹听到这里,抚着短须笑道:“圣贤之路,自当从理学中去深研,儒子可教矣!”
乔安的声音继续传来:
“格物致知,大概就是通过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或智慧。”
“正所谓,一草一木,皆涵至理,这理在何处,自然是格出来的。”
“于是王阳明便盯上了自家后院里的竹子。”
朱熹:…….
万朝中的所有人:…….
“恰同学少年,咱们一块去格竹,王阳明和好友一起在自家后院里格竹,想要看看能格出什么样的收获?”
“两人站在竹子面前,目不转睛,一盯就是好几天。”
“好友坚持了三天,王阳明坚持了七天,什么也没格出来,反而格出来自己一身病,直接给病倒了。”
“从此之后,便对程朱理学中所提倡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朱熹:………
万朝中的所有人:……..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年间的状元郎,对自己儿子要求很高,他见自家儿子天天正事不干,异想天开,居然妄想当一个圣人,自然是极为头疼。”
“尤其在格竹之后,更加觉得自家儿子不靠谱,但他又没办法管教,最后只能提出一个条件:只要你能考中进士,爱干嘛干嘛。”
“于是格竹之后,虽然他想不通,但是也只能先放一边,一边恶补知识,一边准备科考。”
“用知识武装起来了王阳明,已经是文武兼备,并在弘治十一年,他参加了第三次会试,一举中第。”
“没错,唐解元,就是跟你同一科考试的。”
唐寅:……..
大明朱佑?:………
“但是,虽然他按照父亲的意思,考了科举,做了官,仍旧没有忘记自己要做圣贤的理想。”
“他只是觉得,自己所习得的程朱理学之中,有些理论不甚合理,但具体是哪不合理,还需要再思考一番。”
“比如程朱理学中有一个观点,叫存天理,灭人欲。”
“其主张是通过以理制欲的方式方法,来约束人性本能产生的欲望。”
“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尤其是统治者。”
“应当追求高尚的道德和精神境界,并在治国的同时,控制和节制个人的欲望。”
“只要能够通过教化,来达到灭人欲,恢复天理,必然能够达到,自上而下,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朱熹:……..
万朝中的所有人:…….
这个乍一听起来挺高大上,再细观品下来,就会觉得有些,怎么说呢?
这个事还真不太好说。
尤其是各个王朝的帝王们。
他们自然听懂了这其中的内涵,所谓天理便是正常的饮食、夫妻关系,或者是适当的生活需求。
可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就属于人欲。
比如贪婪,花了超出生存本能之外的钱,这些钱用来享受,实属不该,又或者是,花了不该花的钱。
比如纵欲,三妻四妾,日日沉溺于温柔乡之中。
若当真人人都能有如此高的道德要求,那活着还真挺累的,他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