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
白甲的西上,越甲的北伐,所有的军事行动都在等待秋收时节,粮秣充足,方可进行。
皇帝明发了诏令,刘山阳赴任巴西、梓潼二郡太守,所领三千精兵,只携带开拔粮草,途中所需,由沿途州郡就近供给。
而越甲则是在秋收后,随同后方转运给前线陈伯之大军的补给一同出发,前往历阳。
不过,除了关于刘山阳的明诏,荆州行事萧颖胄还接到了皇帝的一道密诏。
根据密诏所言,刘山阳的目的地,不是益州北部,而是荆州。皇帝要求荆州与刘山阳配合,共同出兵,偷袭襄阳。
接到密诏,原本就忧心忡忡的萧颖胄,更加忧虑。
江陵城,荆州行事府中,萧颖胄召来心腹幕僚密议。
见到朝廷密诏,柳忱心中暗自赞叹,赞叹萧衍的先见之明。由庞庆国转述,像是打哑谜的口信,揭开了谜底。原来萧使君早就预见到了朝廷会派刘山阳统领精兵西进,图谋雍州。
久历官场,老谋深算的夏侯详,萧颖胄不知他的心里究竟如何打算,不敢轻信。
除了弟弟萧颖达,参与密议的只有柳忱和荆州参军席阐文。
席阐文曾是萧颖胄之父萧赤斧的旧部,与萧颖胄相识已久,志同道合,关系莫逆。如今,席阐文是萧颖胄幕府的首席谋士,深受信重。
而柳忱和萧颖胄同年,早在齐武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两人同为东宫幕僚集团的太子舍人,相交已久,彼此熟悉。
“朝廷说是让我们与刘山阳配合,共同进兵雍州,安知不是‘假道伐虢’之策。”
性格直率的萧颖达率先开口。
“不错,我以为,刘山阳西来。一方面有朝廷诏令,另一方面有精兵胁迫,让我们不得不从命。朝廷还有‘驱虎吞狼’之意。”
思量片刻,席阐文接着萧颖达的话道。
看着素有智谋之士名声的柳忱,萧颖胄等待他的意见。
“除了朝廷的意思,我们还要考虑刘山阳自己是个什么心思。刘山阳,悍将也,手握精兵,远离朝廷掌控,未必不会生出异心。让我荆州先与雍州火并,他再坐收渔利,一举吞下荆、雍二州。既然朝廷有诏令,让我们与刘山阳共同进兵。荆州不妨先整军备战,至于与谁战,就看形势再定。若刘山阳有异动,我们也不至于毫无防备,手足无措。”
深知萧颖胄优柔寡断的性情,柳忱没有完全顺着席阐文与萧颖达的话头,继续一边倒,而是给出了以不变应万变,左右逢源的意见。一方面,让萧颖胄对自己更加信任,另一方面,也会让萧颖胄更快下决断。
不愧是智谋之士!
果然,萧颖胄深觉有理,当即下令荆州进入备战状态,并向下游提前增派斥候、暗探。
廷议之后,朝廷首辅、尚书令萧懿在府中接待了三批来访者,出于不同的动机,说得却是同一件事。
行伊霍故事。
对这个提法,萧懿很敏感,甚至是有些反感。
所谓行伊霍故事,看起来是匡扶乱政,实则是篡位的前奏。
举兵逼宫,擅行废立,接下来,要么成功篡位,然后让文人们美化自己,要么不得善终,甚至家族夷灭。
今天劝行废立的人,明天就是劝进的从龙之臣,大多数人的目的很简单,攀龙附凤。
来得三批人,分别处于不同立场,代表不同集团。
第一个来劝萧懿举兵入宫的人是朱兴光。
作为制局监内茹法珍的政敌,朱兴光以盟友般的身份向萧懿提出建议,理由是茹法珍那边设计调动越甲军,已经把刀举起来。
形势危急,先下手为强。
不过,家人已经被看管起来的朱兴光并不是盟友,而是按照茹法珍的要求,来将萧懿推向陷阱。
第二批是一群看似不相关,却对皇帝和茹法珍不满的人。
联袂而来的两人,一个是前南谯郡太守王灵秀,另一个是原崔慧景部将,归降后被制局监收用的勇将刘灵运。
王灵秀不满的对象是皇帝。
崔慧景叛乱,南齐与北魏对峙的大军后撤,把距离寿阳不远的南谯郡暴露在北魏大军面前,王灵秀寡不敌众,弃郡而逃。事出有因,情有可原,萧懿没有追究。但小皇帝以王灵秀丢城失地,免了他的职,只给个无职无权的散官,丢在京城。
刘灵运不满的对象则是茹法珍。
在崔慧景麾下时,刘灵运是第一猛将崔恭祖的副将。崔慧景父子围困台城后,大事未成便得意忘形。刘灵运除了不满,还认为崔氏父子败亡不远,便游说崔恭祖投降台城,并亲自与台城内取得联系。
得到茹法珍的承诺,崔恭祖和刘灵运在大战前,投降朝廷。
但在平叛后,茹法珍把骁勇且识时务的刘灵运收入麾下,却将崔恭祖与崔慧景父子一同枭首示众。茹法珍言而无信,却让刘灵运成了卖主求荣的小人,令他心中忿忿。
除了心中不满,他们也代表着相当一批,相信萧懿有实力行废立之事,想要攀龙附凤的人。
第三批则是自己人,既有萧懿自己的心腹,如长史徐曜甫,也有萧衍派来的人。白羽主帅虞安福被派到东境第一个任务就是在萧懿进京平叛前,奉萧衍之命劝说萧懿借平叛之机,控制京城,遭到萧懿拒绝。
此番,萧衍又派典签赵景悦来京城,名义上是作为雍州使者,实则是再次派人传信,劝说兄长自保。
典签,原本应该是朝廷派往藩镇监视的官员,但赵景悦却在替萧衍办隐秘的差事,这是萧衍在告诉兄长,雍州,尽在掌握。
“令君,自古功高震主,即便是明君当朝,尚且难以自保,何况如今的昏君,乱朝!如今,茹法珍等小人已经开始对我们下手,阴谋调走越甲军,若坐以待毙,祸事不远!”
徐曜甫言辞激切。
但萧懿的想法不同。
一方面,萧懿的理想从来就是匡扶天下的王佐,从未想过自立为王;另一方面,萧懿觉得时机还不成熟,贸然起事,天下士大夫会把他们萧家视为乱臣贼子。他愿意效仿伍子胥故事,让雄才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