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穆宗驾崩,内阁大臣高拱和张居正受顾命辅佐东宫太子,而后年仅十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继位。”
“内阁首辅高拱为防止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专恣跋扈,暗中谋划铲除冯保。”
“但张居正暗中将消息泄露给冯保,于是两人共同计划将高拱排挤出内阁。”
“高拱因自己口无遮拦触动万历生母李太后神经,加之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对高拱不满向李太后进谗言,李太后以专政擅权的罪名将高拱免官。”
“同年六月张居正顺理成章成为内阁首辅,随后张居正又加左柱国,并进中极殿大学士。”
高拱:背后打小报告,当真是卑鄙无耻。
冯保:还想铲除我,我先把你铲除了。
张居正:为了早日推行改革一事,就必须把高拱这个最大的障碍扫除。
大明疾弊已深,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时候。
可他的改革措施势必要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尤其是朝堂的文武群臣。
为了能够顺利推行改革,他就必须独揽大权,把内阁首辅的位置牢牢掌握在手中。
况且高拱还是恩师的政敌,不管于公于私,他都必须除掉高拱。
“万历小皇帝赏赐张居正金币和绣蟒斗牛服,而张居正也因皇帝的信任而以天下为己任。”
“张居正劝说万历遵守祖宗旧制,将讲学、亲贤、爱民、节用视为紧急要务,同时应该尊崇两宫皇太后。”
“此时太监冯保想讨好皇帝的生母李太后,暗示张居正让他提出两宫并尊的建议。”
“于是张居正议定明穆宗皇后的尊号为仁圣皇太后,明穆宗皇贵妃李氏为慈圣皇太后。”
“而慈圣皇太后迁移到乾清宫,抚养皇帝,宫内事情任用冯保,朝廷的大权全交给张居正。”
“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掌握大权后,以尊主权、整顿吏职、明确赏罚、统一号令为主。”
张居正:皇帝年幼,有了太后和冯保的支持,我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开始推行改革。
除掉高拱后,他得以担任内阁首辅一职。
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推行改革,还需要得到强大的支持。
而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就是两个最强大的外援。
得到了这两人强有力的支持,他才终于可以得以施展心中的理想抱负。
“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后,又得到了太后和太监的支持,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推行改革。”
“主要是当时的大明朝面临严重的土地危机和财政危机,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明朝中叶,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
“突出的表现是皇族、王公、勋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权,以投献、请乞、夺买等手段,大量占夺老百姓的土地。”
“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
“贵族和大地主疯狂地掠夺土地,封建剥削进一步加剧,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
“当时民间有两首歌谣,足可以反应当时的土地兼并有多么严重。”
“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
“为田追租未足怪,尽将官田作民卖,富家得田民纳租,年年旧租结新债。”
张居正:土地兼并蔚然成风,朝廷赋税收不上来,老百姓生活凄苦,要是再不着手解决,大明江山危矣。
土地问题和财政问题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
士绅阶级通过巧取豪夺,大量侵占老百姓的土地。
这些士绅阶级尽管土地众多,但根本不交赋税,严重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
士绅阶级的赋税收不上来,朝廷只能把赋税强加在老百姓身上。
原本老百姓就赋税沉重,再加上朝廷摊派的赋税,只会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苦。
要是再不解决这种问题,老百姓迟早会被逼反,到时候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才会那么迫不及待的推行改革。
他知道大明不能等了,否则局势只会越来越恶化,最终无力回天。
“明中期后,政府的财政危机逐渐加重。”
“洪武年间,夏秋二税米2473万石,麦471万石。”
“到正德初年,土地集中,赋役不均,人口流动,地方官吏隐匿赋税,朝廷每年公征米2216万石,麦462万余石。”
“到嘉靖后,税收下降到米1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
“税收大幅下降,但朝廷的财政支出却与日俱增。”
“特别是在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鞑靼进逼北京。”
“朝廷因此增加了很多士兵人数,从而导致军费大增。”
“据户部统计,嘉靖三十年,各边饷银达525万两,修边赈济等所需要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余两。”
“而当时正税、加派、余盐贩卖,加上其他搜刮,总共才900余万两,差了一大截。”
“据户部统计,隆庆元年底,太仓只剩下银子130万两。”
“而应该支付的官员和将士的俸银135万、边饷银236万、补发年例银182万,三项通计总支出银需553万两。”
“以当时的现银来计算,只够三个月的开支。”
“京仓存粮,也只是够支付在京官军两年的月粮。”
“用银子的地方很多,但国库的银子远远不够,这足以说明朝廷的财政拮据到了可怕的地步。”
“此时在北方,蒙古、女真时常入寇边塞,在南方经常有叛乱发生。”
“黄河数次决堤,动辄淹没数十个县区,这需要大量的赈灾银。”
张居正:大明财政已经严重入不敷出,要是再不改革增加财政收入,大明江山将要分崩离析。
朝廷税收日渐减少,可朝廷必要的支出却与日俱增。
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