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的原因之一。
既然如今已经知道这一点,那他以后会注意这方面的。
毕竟孰轻孰重,他还是非得清楚的。
“第二点,作为万历皇帝的帝师,张居正严厉得不近情理。”
“张居正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他是万历皇帝的老师,负责对万历皇帝的讲课。”
“有时候,小万历朗诵文章的时候,个别字读错了,张居正就以老师的身份对小万历大声呵斥,丝毫不顾忌太监宫女在场。”
“小万历被吓了一跳,在心中形成了很深的阴影。”
“我们相信,张居正的呵斥是出于老师对学生的爱之深、责之切。”
“然而,张居正忘了他与万历皇帝的最根本的关系是君臣关系。”
“作为一名臣子,以这种口气对一位帝王进行呵斥,是很犯忌的。”
司马光:同样都是帝师,还是你张居正厉害,都敢大声呵斥皇帝。
他现在总算明白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为什么会清算了。
往小了说,张居正教导皇帝比较严厉。
往大了说,张居正忘记了君臣之道,都忘了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年幼的皇帝。
张居正:原以为严师出高徒,要不是主播提醒,我都差点忘了师徒关系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还是君臣关系。
他以前对待皇上比较严厉还不觉得有什么,毕竟他是为了皇上好。
但现在细细想来,他发现自己飘了,没有在意皇上的身份,以至于下意识的忽略了这一点。
现在经过主播的提点,他要重新审视自己和皇上的关系。
所谓帝师,帝在前,师在后。
他和皇上首先是君臣关系,然后才是师生关系,他需要牢记这一点。
“在万历十七岁时,一次喝酒耍酒疯,传旨召来两位宫女唱新曲,宫女不会。”
“万历生气得让人把这两个宫女的头发割了一小揪,象征性的惩戒了两人违抗圣旨之罪。”
“万历身边的大太监冯保知道后,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太后和张居正。”
“李太后让万历长跪在地,威胁他再这样胡作非为就和张居正商量,废掉他这个皇帝。”
“张居正要求万历下罪己诏,意思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做检讨。”
“万历不愿意,张居正则直接代劳,写了一封罪己诏,直接盖印发了出去。”
“这些行为,都在年幼的万历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刘彻:万历不过是割了宫女一小揪头发,又是惩罚长跪,又是下罪己诏的,有必要这样吗?不知道的还以为万历杀了那两个宫女,即便是杀了,也用不着这样惩罚吧!
他不禁摇了摇头,对李太后和张居正的教育方式极不认同。
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甚至连小事都算不上,何必这样上纲上线呢!
要知道那时候的万历不过才十七岁而已,正是自尊心最强的时候。
为了不算小事的事,就这么严厉的惩罚。
更加过分的是,就为了这个,居然就威胁要废掉皇帝,这简直是离谱。
仅仅通过这点小事,他总算看出张居正对万历有多么严厉了,也难怪万历会记恨上张居正。
各朝古人不禁摇摇头,这事他们听着都有些过于离谱。
就因为万历皇帝割了宫女的一缕头发,就让万历皇帝给全天下臣民下罪己诏,多少有些荒谬。
“第三点,张居正喜欢任用自己人,大搞结党营私。”
“张居正当国十年,手中的权力接近于宰相。”
“于是张居正也利用职务之便,大力提拔自己的儿子、门生、朋友、同乡。”
“最过分的是,万历二年科考,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落第,张居正一怒之下竟想停止开科五年。”
“由于反对声太大,再加上他的次子张嗣修也要参加科举考试,方才作罢。”
“万历五年科考,张居正的次子张嗣修、三子张懋修都榜上有名,张懋修还被钦点为状元。”
“当时的两位主考官,申时行与余有丁都是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故旧,其中的猫腻可想而知。”
张居正:不是我喜欢任用自己人,而是为了顺利推进改革,不得不用自己人。
他的改革措施一经公布,就引得众多反对派口诛笔伐。
改革措施也是需要官员去推动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任用自己人没办法推行改革。
对于任用自己人这一点,他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至于什么结党营私,他是不认可这一点的。
反对派人员众多,他要是不结党聚在一起,还怎么对抗那些反对派,还怎么顺利推行改革措施。
说他结党可以,但他结党是为了改革,可不是为了什么营私。
“第四点,权势太大,行事太招摇。”
“张居正的权势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史书上有详细的记载。”
“万历六年,张居正回乡安葬完父亲后,起程北上返京。”
“其所过之处,地方长官都亲自迎送,行长跪礼。”
“路经襄阳时,襄王也为张居正设宴接风。”
“按照当时的礼制,朝中大臣不论官阶多大,在见到藩王时,也要执臣礼。”
“而张居正见襄王时,仅执宾主之礼,略微作一长揖就完了。”
“襄王宴请时,张居正居然还位居上座。”
“连藩王都不敢怠慢张居正,张居正权势之显赫由此可见一斑。”
“树大容易招风,历朝历代,权势过于显赫的大臣,最终的下场大多不太好。”
襄王:没办法,张居正权倾朝野,本王也不得不妥协。
他虽然是藩王,看起来风光无限,但也要看是在谁的面前。
在其他人面前,他自然是威风凛凛的襄王。
可在权势滔天的张居正面前,他哪怕是襄王,也不得不退避三舍,以免惹恼了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