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怒气冲天,点起大军,要洗劫徐州,誓杀陶谦,为父报仇。
曾放走曹操的中牟县令陈宫为陶谦讲情,曹操不听。
陈宫只好去找刘备,设法解救这场灾难。
张飞怒鞭督邮后,刘、关、张兄弟三人逃往代州。
后经刘恢、公孙瓒推荐,刘备升为平原县令。
刘备得知陶谦有难,从公孙瓒处借得两千人马与勇将赵云,会同本部三千人,随北海太守孔融一起去救徐州。
陶谦为保徐州,见刘备乃汉室宗亲,才德兼备,欲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推辞不受。
刘备写信给曹操,劝他退兵,适逢吕布袭夺兖州,曹操顺势退兵。
陶谦请前来救援的孔融、田楷以及关羽、张飞、赵云等赴宴,再次请刘备管领徐州。
刘备执意不肯,陶谦只得请刘备屯兵小沛。
不久,陶谦病重,请刘备至榻前,恳请他以国家为重,受取徐州牌印,并推荐孙乾、糜竺辅助。
徐州百姓也向刘备哭求,关羽、张飞又再三相劝。
陶谦死后,刘备答应接管徐州。
曹操兵败濮阳,险被吕布擒住,幸得典韦相救。
曹操假作烧伤致死,令满营挂孝,诱吕布前来劫营。
吕布中计大败,只好去徐州投刘备,暂居小沛。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纠集大军攻陷长安,杀死王允,专擅朝政。
二人后又反目作乱,献帝被迫迁都洛阳。
破吕布之后,曹操采纳荀彧建议,兵发洛阳,讨伐李傕、郭汜。】
《现在这个情况就是谁拿徐州,曹老板就干谁》
《刘备人格魅力没的说,孔融被困第一个想到刘备,陶谦临死让徐州》
《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刘备三让徐州都不接受,明明心里很想要,多少有些虚伪了》
《历史上陶谦这个是真的想让,刘备推脱一二接了便是,荆州刘表则是试探》
《一辈子的仁义,被现在人说假仁假义》
《说刘备假正义的也太蠢了吧,刘备这种抱着和徐州同死的救援居然还假正义?》
李世民:三让徐州并不能证明刘备虚伪,谦让徐州到未必是什么装模作样。
看到后世有人认为刘备假模假样,他是不赞同的。
刘备是被孔融请来的救兵,得知孔融知道自己名字的时候非常惊讶,而且非常守信用带领几千人马去救徐州。
刘备得知孔融对自己的重视,完全是对自我仁义要求的体现。
虽然刘备最后说自己不读书,却说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刘备有着真性情并心怀仁义的本性,这些都是装不出来的。
而且那个时候刘备也没必要装模作样,毕竟那时的徐州基本上是个烫手山芋。
因为曹操马上就要铺天盖地的杀过来,谁拿徐州就得挨干。
且徐州一马平川,四战之地很难防守。
刘备再仁义也是要为自己做考虑的,知道拿了徐州就倒霉。
而陶谦知道不赶紧送给刘备这个老好人,徐州就成白地了。
奈何陶谦死得好,强行把刘备留住了,刘备的品格也确实是被大众承认的,知道后事托给刘备靠谱。
刘备:三让才拿徐州,也是有我个人的考虑。
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拿下徐州,而是等着三让才拿徐州。
那是因为第一次让徐州时,他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手上既没有可以成气候的嫡系军队,也没有与在徐州的任何势力有接触。
东汉末年豪强林立,就连曹操和孙权也不得不对地主豪强或是打压或是妥协,他要是直接接手徐州等于什么也拿不到。
第二次也是,还没来得及和徐州内部错综复杂的势力搞成关系。
这时候接受不比第一次稳当,拿到手里也就是个烫手的山芋。
最后一次陶谦快死了,而且该运作的势力都差不多了,这时候不接就没机会了。
朱元璋:刘备之所以要拿下徐州,就是为了地盘,没有地盘就没有稳定的兵源,甚至刘备的早期班底都是拿下徐州之后才打下的基础。
他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很熟悉,经常研读,也分析过刘备为什么要拿下徐州。
总结起来,也就是三个理由。
一是不得不拿,刘备在来徐州之前什么都没有,家徒四壁,只有关张和简雍三个。
兵马几乎没有,还得朝公孙瓒借,可以说这时候刘备不拿徐州连得罪曹操的资格都没有。
想想那时候还有什么地盘能占,黄河北都是袁绍的,徐州以西是曹操,再往南是袁术,除此之外就是人烟稀少的江东。
当地不仅势力割据而且经常受到南越骚扰,并州以西是董卓旧部,荆州益州都是汉室宗亲,去了根本没有竞争力。
后来也是刘表死了,刘备才在曹操忙着对付东吴、荆州无主也没有人有精力干预的情况下有了一丝机会,靠着荆州的家底才拿下了益州。
这时候刘备啥都没有,只有徐州他刘备才拿得到。
二是有机会拿,曹操并不是当时北方一家独大的诸侯,北有袁绍,西有董卓旧部西凉军和吕布的并州军。
后来也是因为吕布打了兖州才让刘备得以喘息,拿下徐州是有搏一搏的机会的。
汉末的局势就是群雄并起,刘备本身野心就不小,不拿徐州还能干什么?
什么也干不了,等到北方被统一了,就真的什么机会都没有了。
三是有可能拿,徐州内部根本不是铁板一块。
东汉末年不是只有诸侯并立那么简单,而是在诸侯割据之下还有一层豪族割据。
豪族掌握了人才和财富的来源,曹操和孙权后期都为此颇为头疼,不得不或多或少地妥协。
到了徐州,相比曹操袁绍这些人,陶谦并不是个有野心有能力的人,糜家陈家在他手下只能跟着守成。
刘备这种枭雄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