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独揽大权,把六岁的小皇帝踢到一边。
“穆荫因为是领班军机大臣,位高权重,因此被发配军台效力,后被赦免。”
“大吵大闹一番后,见对方都没有让步的意思,两宫太后和八大臣只好各自退一步。”
“但考虑到醇郡王为人老实,不象恭亲王那样让人觉得有野心。”
从始至终,顾命八大臣对两宫太后私底下的动作毫无察觉。
“当年要不是杜受田帮助咸丰夺嫡,可能皇位就轮到恭亲王做了。”
“由此,以载淳为同治皇帝,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以恭亲王为执政官的组织架构就这么确立了。”
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对,他精挑细选的顾命八大臣,居然跟两宫太后有矛盾。
至于其他的五个顾命大臣都是凑数的,网开一面再正常不过。
“被修理一通后,慈禧的头脑相当冷静,她并没有把封号被贬低归咎于慈安,相反她很清楚自己当下必须要与慈安结盟。”
“如果他支持八大臣,两宫太后就只能靠边站。”
可把皇位交给六岁小儿,并让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形成三角制衡关系,共同辅佐小皇帝,这么做只能加速清王朝的灭亡。
“说皇上年幼,应该由太后垂帘听政,并另选近支亲王,如恭亲王辅政。”
“然而在见识了英法联军的洋枪洋炮后,匡源被吓破了胆,哭着求着让咸丰帝带他去承德,一时之间沦为笑柄。”
他就没搞明白肃顺怎么想的,都已经和两宫太后闹得水火不容了,怎么还能不防着对方呢?
尤其兵权是敏感问题,在慈禧太后出招的那一刻,就应该直接拒绝。
“在场的大臣也很配合慈禧,大家义愤填膺,大骂肃顺混蛋。”
“如此安排,让文祥对咸丰的遗诏非常不满。”
可那时的大清江山已经风雨飘摇,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面临着危机。
“因为承德一带的兵马主要来自正黄旗汉军,如果醇郡王接管了正黄旗汉军,端华想再调兵就没那么容易了。”
刚才听到主播说恭亲王把处理八大臣的责任推给他,还说什么他的名声已经很糟糕了,也不差这一条。
毕竟顾命八大臣只有文官,没有武官,就注定八大臣只能依附两宫太后。
“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因为是亲王,可以留全尸,被判处在宗人府自尽。”
不过他也不禁感叹,有愚蠢的君主,就会有愚蠢的臣子。
论实权,两宫太后的权力比顾命八大臣要大得多。
“如果让八大臣执政,内阁的元老们捞不到半点好处,所以当时能指使董元淳上奏书的人只能是周祖培。”
“咸丰生前担心皇权被篡夺而设计出的权力制衡方案,看似巧妙均衡毫无披露,实则漏洞百出。”
“他是咸丰姐姐的额驸,既是满洲勋贵,又是外戚,位列顾命八大臣的第三位。”
“或许咸丰的安排是出于双重考虑,既要防止两宫太后架空皇帝,又要防着大臣架空皇帝。”
顾命八大臣原本就执政根基薄弱,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愚蠢的咸丰皇帝最后临死前还出了一个昏招,把皇位交给年仅六岁的唯一儿子。
“虽然载淳是咸丰唯一的儿子,继位法理毋庸置疑。”
但按照他对大清晚期这群人的了解,后面肯定还会有内斗,直到最后有一人独揽大权为止。
“自从八里桥之战后,北京也好,热河也罢,其实都没有多少清朝的正规军。”
“这件事情在清末流传很广,就连溥仪撰写自传《我的前半生》时也记录了这件事。”
之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的表现就很愚蠢,一点也没有明君的样子。
“但正所谓考虑的太多,担心的太多,往往是机关算尽终成空,曲终人散皆是梦。”
“安排完后事,咸丰陷入昏厥,2天后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
“景寿虽然是咸丰的姐夫,但他同时也是恭亲王的姐夫,并且还是亲姐夫。”
为了避免出现多尔衮、鳌拜之流,他依旧选择把恭亲王排除在顾命八大臣之列。
他没有让亲兄弟恭亲王担任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也是怕出现顺治帝和康熙帝的情况。
“朝中有那么多人不服八大臣,而八大臣却没有一个人在京城拉拢各方势力的支持。”
看来看去,他觉得顾命八大臣太过愚蠢,尤其是八大臣为首的肃顺。
“兵部侍郎的兵马多于端华,这时候他的态度很关键。”
现在咸丰看不清形势,临终前的安排全部作废了,他反而觉得这就是咸丰正常的水准。
“不过,肃顺明显低估了慈禧和慈安的智商。”
“当时郑亲王端华身兼热河步兵统领,管着承德一带的兵马,这也是八大臣敢威胁两宫太后的筹码之一。”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的第二年,是清政府主动发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
“咸丰驾崩前,穆荫任兵部尚书,领班军机大臣。”
“三是授予皇后慈安御赏印章,授予太子载淳同道堂印章。”
“不过在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之前,大清还发生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辛酉政变。”
尤其是在大清晚期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获得军队的支持就更显得重要了。
“载垣是十三阿哥胤祥的五世孙,与道光系宗室的共祖是康熙,关系非常疏远。”
原本应该忠于咸丰皇帝的八大臣,选择挑唆两宫太后,还要把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当傀儡。
“咸丰机关算尽,选了八个文官,全然无视军方的利益。”
“而一向好脾气的慈安此时也明显感受到了顾命八大臣的意图,这是赤裸裸的在挑衅自己。”
不过大家转念一想,这事也很正常。
“如此有悖先帝遗诏之举,要怎么向天下人解释呢?”
唯有如此,大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