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时候,手上有武力才是最重要的。
推翻一个独裁者,结果自己上台成为独裁者,这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
“袁世凯制造舆论说北京是传统政治中心,首善之区,南京偏安江南,各方面都不如北京。”
“1915年12月,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千算万算,没算到袁世凯自己作死,亲手奉上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规定入党者须绝对服从其领导,无论资格多老,皆需重立誓约,加按指印。”
“见北洋系有分裂的苗头,原本支持袁世凯的日本政府开始两头下注。”
“孙中山被黄兴这么一劝,也冷静了下来,决定走司法程序。”
“想着通过搞君主立宪,借皇帝名号压制地方的实力派。”
“清朝灭亡后,中国就进入到了北洋时代。”
可袁世凯自己作死,居然妄想着恢复帝制,自己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
要是袁世凯最后不称帝的话,凭借着他推翻清政府,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共和,这一份功绩足以让他流芳百世。
现在袁世凯向西方列强借钱,本该需要国会的通过,但袁世凯却完全无视了国会的作用,直接绕过国会向列强借钱。
“这些地方势力拥兵自重,不服从中央政府。”
“如若不然,西方各国政府将不承认民国政府的合法性。”
“孙中山见袁世凯造势,也使出杀手锏,派蔡元培组成迎接团到北京请袁世凯到南下就职。”
“亦或许是国民党自己人干的,意在嫁祸给袁世凯,已不可考证。”
“袁世凯先是宣布修改《临时约法》,把政体由内阁制改回总统制。”
“可是就在这时,袁世凯却又干了一件让国民党极为愤慨的事,他拿全国关税、盐税向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五国银行团借了2500万英镑。”
而且更加离谱的是,老年的袁世凯太过昏聩,接二连三的走错路。
“其实以北洋系与地方军阀和国民党的实力差距,哪怕称帝不得人心,袁世凯也未必会输掉战争。”
可最终的结果,却出乎他的预料,让他大为不解。
“一时间,北洋系内部人心涣散,除了曹锟少数几人还宣誓效忠袁世凯外,其余大佬如冯国章全部跳出来唱反调。”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深切感到,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涣散,已不能领导革命继续前进。”
“现在没枪了伱却要打,这不是送死吗?还是老老实实坐下来走司法程序吧。”
“袁世凯又不傻,到了南方万一被软禁了怎么办?”
在全天下老百姓想要共和制的强烈期盼下,这时候再搞帝制明显就不合时宜。
“关于这场兵变是由谁主使的,目前不得而知。”
“国民党一看这情况,再次吵得沸沸扬扬。”
“1913年6月,袁世凯借口国民党叛乱,罢免了江西、广东和安徽三省的国民党都督,紧接着北洋军大举南下。”
“9月,北洋军攻下南京。”
他倒是非常理解孙中山想要集权,把全国各省的国民党拧成一股绳。
朱棣:虽说皇帝的诱惑确实很大,但也要看是什么时候吧!只能说袁世凯已经被权力的欲望冲昏了头脑。
孙中山:枉你袁世凯英明一世,没想到临了干出如此愚蠢之事,注定会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黄兴劝孙中山,咱们现在手上没兵,你拿什么跟北洋军打?”
“而国会当时是被国民党控制的,袁世凯为了借钱绕开了国会,这等于是视临时约法如草纸。”
“与此同时,北洋将领也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如果袁世凯走了,他们无法保证北京不会再有类似兵变发生。”
“几天后,凶手落网,警察从其家中搜出他与赵秉钧通电的铁证。”
不过唯一让他感到担忧的,就是袁世凯手中掌握着战力强大的北洋军。
“而北京又是自己地盘,到时候不怕国民党能翻天。”
“冯国章出任军事处处长,执掌禁卫军。”
“思来想去,袁世凯决定不去。”
“一方面,日本为了独霸中国,逼迫他签署二十一条。”
“内忧外患之下,袁世凯一病不起,只好宣布取消帝制,重新做回了大总统。”
“当时段祺瑞为袁世凯着想,曾五次登门劝诫,要求袁世凯可千万别做傻事!”
“眼瞅着事情闹大,袁世凯出面弹压。”
“反对者们多次劝说孙中山,孙中山不听。”
“于是,孙中山决心从整顿党务入手,重组新党,拯救革命。”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老百姓彻底解放了,不用再承受那些不平等条约带给他们的沉重负担。
“为了表明态度,段祺瑞甚至还卸去职务。”
孙中山派遣使者刚一到北京,袁世凯手下的北洋军就发动兵变。
可现在看来,好像并不是那么回事。
到了那个时候,他再后悔也晚了。
毕竟战败的事实已经说明了,全国各省的国民党各自为政是不可行的,只会被袁世凯的北洋军逐个击破。
“接着又颁布新《约法》,两次修改总统任期。”
“僵持了几天后,袁世凯决定先出招。”
“国民党仓促之下能拉拢的只有湖南、福建、浙江等省。”
总之就是秉持一个原则,他要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你不来,我不走,你有本事就一辈子都别来,看咱俩谁先让步。”
当皇帝也要看当时全天下的形势,需要有帝制的土壤才行。
“盛怒之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部分国民党人表现的极不理智,说这事不能再忍了,这次一定要与袁世凯开战。”
可偏偏袁世凯到了晚年昏聩愚蠢,行此倒行逆施之举,最终也只能落得一个遗臭万年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