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驻守安徽的一个奉军主力师也惨遭缴械。”
要不是看在郭松龄是儿子老师的份上,他根本就不会让郭松龄担此大任。
不仅让郭松龄,甚至就连他都十分气恼,可却又无可奈何。
“10月,孙传芳自称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通电讨伐奉系,浙奉战争爆发。”
他之所以选择背叛张作霖,也是有他自己的考量。
现在从主播口中得知冯玉祥勾结了奉系大将郭松龄和李景林,他才明白应该是这两个叛徒断送了自己的千秋大业。
“东北在他们的控制下,基本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这些人的优点是非常团结,对张作霖极为忠诚。”
四五.三二.八五.二四四
“战争进行期间,冯玉祥指挥国民军悄悄摸到京畿,威胁张作霖的侧翼。”
他是如此信任郭松龄,可现在郭松龄背叛了奉军,背叛了他,这让他如何能接受。
一个和日本勾结出卖国家利益,一个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爱国青年,站在哪一边自然不言而喻。
“让他们带几百人打游击还可以,指挥大兵团作战就不行了。”
“24日中午,见大势已去,郭松龄率卫队突围。”
“情急之下,张宗昌下令撤退,指挥人马转进如风,逃往山东。”
“出了事就总让自己擦屁股,实在没劲,把他当什么了。”
在直奉大战后,张作霖就要调转枪头对付他。
李世民:从战术层面来说,只要孙传芳和冯玉祥两面夹击,就可以彻底打败张作霖。
他不禁有些感慨,眼看着就可以消灭张作霖了,却不想起了内讧。
“而张学良又把郭松龄当成了自己的老师,对其极其信任,让郭松龄当了第三军团的副军长。”
国家破败到如今这个地步,张作霖还为了个人利益出卖国家,选择和日本苟且。
但没有办法,儿子信任郭松龄,并且一直力保。
他之前听完之后,并没有多大的震动,只是拒绝说不行,认为郭松龄不过是又一次对父亲的抱怨。
“由于郭松龄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因此陆大派也受到重用,在奉军中也掌握了一部分实权。”
“23日夜,郭松龄召开军事会议,商议策略,希望大家团结一致。”
“但同时老派人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普遍思维落后,不懂近代化战争。”
只要和郭松龄里应外合,一定可以一举消灭张作霖。
“只要能熬死张作霖,他一样可以施展抱负,所以这时候的郭松龄也不是非要急着与冯玉祥合作。”
“虽然张作霖没有当面对杨宇霆、姜登选表示不满,但私底下还是大骂。”
“苏南、安徽两战,孙传芳摧枯拉朽,轻轻松松歼灭奉军3个主力师。”
“但是蛋糕就那么大,哪有那么多的实权职务给新派将领呢?”
希望将郭松龄转送到他身边,然后想办法将人送去国外,好歹还能留住性命。
“见郭松龄故意装病,张作霖也不便打破砂锅问到底,只好另谋人选。”
即便是到了晚年,他依旧对当年没有救下郭松龄一事耿耿于怀。
“郭松龄接到电报,认为张作霖只是把他当做工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但没有跑多远,郭松龄就与夫人韩淑秀一起被奉军骑兵俘虏。”
“以至于战斗还没有打响,士兵便开始纷纷投城。”
“张作霖如此安排,自然有他的理由。”
“击败奉系后,郭部即退到关外,专意开发东北,不再过问关内之事,直隶、热河划归李景林。”
甚至父亲还让人把郭松龄夫妇两人处决后的照片大量打印,散发到各部门以示警戒。
“原来国民军第二军、第三军不顾冯玉祥与李景林的密约,擅自攻打保定。”
“张作霖环顾一圈,姜登选、杨宇霆、韩麟春这些人,要么是光杆司令,要么是老弱残兵。”
当即他就下令让人捉拿郭松龄,将其关入大牢等待审判。
最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还是决定站在父亲张作霖这一边。
“因为他们当年是跟张作霖一起打天下的老哥们,又是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
不过为了郭松龄将来能够死心塌地的效忠儿子,他时不时就会进行打压。
仅此一条,就可以看出张作霖是惧怕和冯玉祥对战的。
“孙传芳发现了张宗昌的正面防线虽然稳固,但侧翼不防空虚。”
“一面出兵封锁南满铁路,一面派出军事顾问指导奉军作战。”
“后来在张作霖的授意下,李景林退至山东,与张宗昌合流,组成直鲁联军。”
而且在两次直奉战争中,他凭借着过人的指挥能力,取得了极大的功劳。
但可惜的是,他还没来得及行动,郭松龄的死讯就传了过来。
“但这收编的20万跟奉军的20万精锐是不能比的,那都是不堪一击的,哪边风大就往哪边倒的草头军。”
“而在这20万奉军精锐中,张学良统领的第三军团就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比如后来盗掘东陵的孙殿英的直鲁联军第十四军,根本就不能称得上是军队。”
“1925年11月12日,郭松龄与冯玉祥、李景林暗中达成密约。”
“陆大派又称本土派,大多毕业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郭松龄。”
郭松龄在他面前或多或少的表露过要让父亲下野,推他上台的意思。
“这些奉军的老班底以张作相、张景惠、吴俊升等人为代表,被称为旧派。”
“论兵力,第三军团约占奉系精锐的30%。”
“但偏偏这个人是死对头杨宇霆,郭松龄的心里顿时就不平衡了。”
“这场战斗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奉军和郭军一通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