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怀有二心的人,诸葛亮严厉打击,防止政治分裂,维护了蜀汉政权的稳定。”
“同时,诸葛亮奉刘备命令与他人一同编造《蜀科》,加强法治,维护社会稳定。”
“刚入蜀地时诸葛亮不再延续前任蜀地之主刘璋宽厚的做法,而是采用严刑峻法,为的就是打压目无法纪的当地豪强让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在外交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对周边少数民族采用合作发展的策略。”
“争夺天下的核心外交思想就是联吴抗魏,联合相对弱小的吴国,共同抵抗强盛魏国的军事打击。”
杨坚:和军事外交相比,显然诸葛亮更加擅长内政的治理。
在国家治理上,诸葛亮主张以德治国,这也是他比较欣赏的。
诸葛亮的以德治国,第一点体现在提倡民本思想上。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认为北伐胜利的基础是让人民安居乐业。
为此,诸葛亮提出朝廷应该了解人民疾苦、救济百姓。
至于第二点,就是主张举贤任能。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说到举用贤能人才事关国家社稷安危,君主要学会任贤选能,远离奸佞之人。
诸葛亮的这一策略,对于他选拔大隋的贤臣有不小的助益。
同时,诸葛亮主张根据才能大小授予相应的官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诸葛亮认为依法治国,首先要制定和明确相关律法的内容,让社会有法可依。
诸葛亮反对无故大赦,认为无论是谁触犯法律都应予以相应处罚。
诸葛亮还秉持国事惟和理念,注重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诸葛亮在治国方面的政策,他身为大隋朝的开国皇帝,自然也是有所借鉴的。
“为保军队粮草供应,诸葛亮实行屯田自足,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
“民屯是将无主荒地分配给移民耕种,军屯是让军队大量屯田生产。”
“军队采用轮换制,即使前方战事十分吃紧,也坚持每一个月替换下一部分士兵充当后方劳动力。”
“保证后方劳动补给充足,从事耕作生产,也保证了粮草、武器供给。”
“蜀军军队整齐严明,得益于诸葛亮严明军纪。”
“诸葛亮制定军法条例《八悟》《七戒》《六恐》等,依照条理军法以法治军。”
“首先组织官兵全面学习军法赏罚内容标准,再任命廉洁公正之人主持赏罚,用奖赏促进军队上下严格遵守军纪法律。”
“诸葛亮注重平时的军事实践,认为是否重视平时的军事实践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诸葛亮善于治军有几个特点,首先是治军以明。”
“诸葛亮治军以明表现为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比如清楚的指出要勇、廉、平、忍、宽、信、敬、明、仁、忠等有关道德方面的要求。”
“同时,要求将帅要具备仁、义、礼、智、信的才能。”
“诸葛亮治军以明也表现在规定严格的法令,对不听从教令的轻、慢、盗、欺、背、乱、误七种情形的严肃处理。”
“其次,以信为本,诸葛亮治军重信。”
“诸葛亮认为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
“不诚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么作战一定会失败。”
“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够执行,那么即使有百万之众,也是毫无用处。”
“反之,如果用信义来鼓励将士,将士没有不拼命效力的。”
“因此,诸葛亮强调治军要以信为本。”
“诸葛亮认为要赏罚有信,因为用赏罚来判定功过,士卒就会知道守信用。”
李世民:诸葛亮的才华和品行令朕佩服,诸葛亮完全可以作为臣子的标杆,让大唐的官员效仿。
要说他对三国时期哪个人物最喜欢,毫不疑问就是诸葛亮,是他心目中臣子的天花板。
他在军事方面之所以战功赫赫,在于他吸收了很多先人的智慧,其中就属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对他影响颇深。
诸葛亮认为作战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察情,即要观察气象、地形条件和参战人员条件。
做好察情就可以知己知彼,能及时根据战争的变化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同时,诸葛亮认为一军主帅应该善于总结军事教训,才能为下一次战争做好准备。
如几次北伐都受到粮食供应不足的困扰,为此诸葛亮想出了制作木牛流马运输粮食的办法。
存国家安社稷是诸葛亮很重要的军事理论思想,他也非常认同这一点。
在诸葛亮看来,军人的价值与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有着密切联系。
军人必须忠于国家、对人民有利、以兴复汉室作为目标,这也是军人、战争是否具有正义的根本标准。
并主张通过正义的战争压制残暴,护国爱民。
同时注重军队,尤其是将领的思想教育。
诸葛亮认为将领主管着人命,是国家的大利器,所以他们必须接受更严格的约束和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用人能力,还要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并要求将领体贴士兵、以身作则。
对于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思想策略,他可谓是如数家珍。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备受推崇。”
“八阵图是诸葛亮从古人战争军法八阵中推演出的,运用步兵、弩兵、战车和骑兵变成军事作战方阵。”
“若干个作战小团队围绕着阵法中间的指挥中枢形成一个大的军阵,并能依据作战场景灵活调整作战规模。”
“由于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唐太宗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