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玄幻魔法>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67章 诸葛亮治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7章 诸葛亮治蜀(3 / 5)

懿则认为,诸葛亮两次出祁山、一次攻陈仓,都受挫而反。”

“即使以后诸葛亮还会出兵,将不再攻城。”

“而是寻求野战,地点必在陇东,而不会在西侧。”

“诸葛亮常以粮少为恨,回去后必然广积粮草。”

“我估计没有三年的积蓄,诸葛亮是不会贸然出兵北伐的。”

诸葛亮:不得不说,司马懿的军事智慧在我之上。

尽管司马懿最后违反誓言搞政变,如今已是声名狼藉。

但他却不得不承认,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不弱于他,甚至要超过他。

司马懿这个对手令他敬佩的同时,也令他不耻。

如此大忠大奸之人,却是他生平仅见。

不过现如今司马懿已经成了丧家之犬,没有一个势力会接纳他。

如此一来,倒是给他省了不少事。

没有了司马懿这个敌人的阻拦,曹魏等同于断了一臂,这对他们蜀汉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甚至于,他有信心改写历史,统一天下,匡扶汉室。

“三年后,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伐魏,进驻渭水之南。”

“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驻堡垒阻击,而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

“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的粮食财物都在渭南,这是必争之地。”

“于是渡渭水,背水扎营。”

“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军坚壁不出,于是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服装。”

“司马懿大怒,上表请战。”

“曹叡不许,并派人持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

“之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

“使者便持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诸葛亮见对姜维说,司马懿本来就不想打。”

“之所以上表请战,就是为了军队的士气。”

“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怎么可能千里上奏请战?”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也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诸葛亮志向远大,却没有机会,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虽领军十万,但已经落入我的谋划中,打败他是必然的。”

“魏、蜀两军相持了百余日,诸葛亮病逝于军中。”

“蜀军撤退,司马懿出兵追击。”

“蜀将杨仪返旗鸣鼓,作出要回击的样子。”

“司马懿以穷寇莫追收军退回,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而后司马懿来到诸葛亮的营寨,获得了许多粮草、兵马和军书秘籍。”

“便知诸葛亮已死,并感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李靖:司马懿这个老贼,自己遗臭万年也就算了,却是害苦了我。

他虽然是大唐战功赫赫的军神,但却落得如今进退两难尴尬的境地。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司马懿这个老贼害的。

陛下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他选择作壁上观,没有参与两兄弟之间的斗争,就已经惹得陛下有些不悦了。

也正因为站队问题,陛下对他有些意见。

他也非常自觉的低调,平时也不会结交他人,以免引起陛下疑心。

想他都一大把岁数了,都没有几年可活了,可陛下依旧对他防范心慎重。

造成这个结果的,就是司马懿这个老贼害的,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以至于连累了他。

“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军讨伐辽东公孙渊。”

“公孙渊以辽水南北几十里坚壁而守,阻击魏军。”

“司马懿声东击西,先在南线多张旗帜假装攻打,吸引敌人,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

“渡过辽水后,不攻打敌人,而向湘平进军。”

“众将不解,问其原因。”

“司马懿说,敌人筑起高堡垒,就是想让我们攻城。”

“如果攻城正中其计,现在我们直指襄平,攻敌所必救。”

“这样他们就会非常害怕,不得不与我们交战。”

“敌人在恐惧中跟我们交战,必然失败。”

“接着整军前进,敌军果然出来阻击。”

“司马懿指挥魏军回击,大破敌军,三战皆胜,于是乘胜包围了襄平。”

“恰逢连绵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

“魏军恐惧,诸将也都想着迁军营。”

“但司马懿不允,并斩杀了主张迁军营的张晋,军心才安定下来。”

“诸将请求出击,司马懿仍然不允。”

“朝廷听说雨大敌强,不少人请求召唤司马懿。”

“魏明帝却说,司马懿临危制变,生擒公孙渊指日可待。”

“果然雨停后,魏军完成了对襄平的包围,昼夜强攻。”

“公孙渊派使者投降,司马懿斩杀来使。”

“公孙渊欲从城南突围,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公孙渊战死在凉水边上。”

“入城后,司马懿下令屠杀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又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而后班师回朝。”

“此战也彻底解决了困扰曹魏多年辽东问题,自此辽东地区直接归于曹魏统治。”

“原本朝廷让司马懿往镇关中,有诏书召他火速回京。”

“三日之间,诏书五至。”

“见到诏书后,司马懿大惊。”

“于是乘追风车昼夜兼行,从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一夜而至。”

“见到魏明帝后,曹叡拉着司马懿的手,看着太子说。”

“终于在临终前看到你了,现在托孤于你也无所遗憾了。”

“当天魏明帝曹叡去世,太子曹芳即位,年仅八岁。”

“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一起受遗诏辅佐少主,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3000人,共执朝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