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在他陈述利弊之后,陛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
而他仍然受到重用,那时还被封为廷尉。
“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
“秦王嬴政被尊称为始皇帝,李斯被委任为丞相。”
“之后推平各郡县城墙,销毁各郡县武器,并废除分封制。”
“两年后,秦始皇嬴政在咸阳宫摆设酒席招待群臣。”
“齐人淳于越等人认为取消分封制弊大于利,李斯反对并上书秦始皇。”
“李斯认为诸子百家众多学派,意图通过批评君主的方法,来为自己博得声名。”
“并带领下层群众百姓一起来诽谤朝廷指令,应严加禁止。”
“于是,李斯请求秦始皇将《诗》《书》以及百家著作清除干净。”
“诏令下达三十天之后,不服诏令者判处黥刑,并罚作筑城苦役。”
“而后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没收了《诗》《书》以及百家所有著作,以便使百姓无法借用书籍内容批评当朝。”
“这一事件,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
“李斯同时开始参与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辅助修建离宫别馆。”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嬴政四处巡视,平定了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叛乱,其中也有李斯的参与。”
“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李斯认为国家治理应根据现实需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
“而不应从古人出发,要求国家需要有统一的思想。”
“于是李斯主张思想上禁止异说,统一思想,建议秦始皇焚书。”
“李斯不仅主张一切以法行事,依法治国,而且认为法治当严,主张严刑峻法。”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同,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不同的写法。”
“文字的差异,对于推行中央政府颁布的政策法令和文化的传播、经验的交流都是极大的障碍。”
“于是李斯奉秦始皇的命令,主持统一文字的工作。”
“李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整理出一种笔划较战国时期简便,写法一致的文字。”
“并自己动手,写成范本,颁行全国,称为小篆,废除了其它异体字。”
嬴政:焚书事件是李斯鼓动朕的,不过好在朕将一些珍贵书籍保存了下来。
自从他统一天下后,淳于越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他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
这令他大为不满,于是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
李斯不赞同淳于越的看法,向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觉得李斯的观点非常合胃口。
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
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
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天下统一,情况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
现如今的情况和以前完全不同,要是遵循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必然会搅乱民心。
对于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必须禁止。
否则将会影响政局的稳定,有损于他始皇帝的权威。
李斯把一切都归罪为读书的缘故,他觉得有理,这才下令焚书。
凡是秦记以外的史书,不是朝廷所典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他现如今已经明白先秦许多文献古籍被烧掉,这对中华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不过他倒也没有焚毁全部的禁书,将一部分禁书收藏在稷下学宫。
至于已经焚毁的那一部分先秦古籍,他可以组织人手开展恢复工作。
“嬴政统一六国之后,朝廷中的大臣们对于如何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存在很大争执。”
“以丞相为首的多数大臣认为可以实行分封制,授予各地贵族世袭的诸侯名份,让诸侯王来镇守疆土。”
“而李斯则认为周实行分封制,后期却天下大乱。”
“诸侯王之间互相倾轧,不听号令,最终周王室灭亡,因此分封制不可取。”
“李斯主张在全国实行郡县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秦始皇赞同李斯的意见,于是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
“这些郡县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完全听命于中央和皇帝。”
“从此,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就在中华历史上沿袭下来。”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各自的度量衡制度。”
“秦统一后,不同的制度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于是,李斯向始皇帝上书建议统一度量衡。”
“然后李斯便以秦国原有的度量衡为标准,并在商鞅曾颁布的标准器上再次改进,制成统一后的标准器发布全国,而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则一律被禁止使用。”
“李斯统一的度量衡长度以寸、尺、丈为单位,采用十进制。”
“体积容量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
“重量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度量衡标准确定之后,李斯又建立了关于度量衡的制度法规,以此在国内推广度量衡的标准。”
刘邦: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周统一以后,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
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
取消分封制,实施郡县制度,天下才得以安宁。
秦始皇认为天下已经统一了,再立许多国,不利于统一,安宁也没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见。
于是,秦始皇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