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姚广孝因病卧床不起,只能推辞。”
“同年九月,大量参与靖难之役的将领获得高位厚禄。”
可让他感到奇怪的是,衣锦荣归的弟弟还乡,唯一的姐姐却没有跑出家门迎接。
“时隔二十余年,姚广孝荣归故里,供奉已故父母牌位之余,向亲族近邻发放金钱和丝帛,让乡族共享荣华。”
这些年来,他拒绝了皇上无数次的封赏,一个人过着清贫的生活。
“复古改制,逐次削藩,并将燕王府护卫军精壮调往开平。”
姚广孝一生未婚,他用计太深,应该是怕殃及子孙。
作为一个读书人,鼓动王爷穷兵黩武,生灵涂炭。
“席应珍精通三教,这让姚广孝得以在交往的过程中吸收道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学识。”
“朱棣见屋檐瓦片被吹至地上,顿时脸色大变。”
“由于家庭再难供姚广孝读书,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选择进妙智庵,成为一名僧人,法名道衍。”
姚广孝要的是过程,失败也坦然接受,成功了也就说明自己的能力,至于成果的受益者是不是自己并不重要。
姚广孝如此离经叛道,这和儒家仁爱所抵触。
“在高僧的推荐下,朱元璋亲选姚广孝住持北平庆寿寺,并令其跟从侍奉燕王朱棣。”
“因幼年目睹家境贫困,姚广孝不喜欢从医。”
其二,姚广孝帮助永乐帝集结起兵的军事力量,做好战争的充分准备。
他从邻居的口中知道,自己的姐姐是在家的。
“要求姚广孝和翰林内阁大臣在华盖殿东处开设讲席,往后讲学侍读的地点又改至武英殿。”
“同年六月,苏湖一带水利失修,夏季洪涝成灾。”
“朱棣自登基后便十分重视思想统治,持续推进史料文献的修订工作。”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重用黄子澄、齐泰等文臣。”
最后,姚广孝郑重其事地向他提出一个请求,放了溥洽。
“洪武四年,朱元璋下诏命高僧赶往南京。”
当他兴冲冲地朝姐姐家跑去的时候,发现姐姐家的门关得很紧。
姚广孝无疑是位阴谋家,但这个阴谋家精通佛道儒三家,超然于物外。
他也曾告诉皇上,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不能杀。
“于是永乐五年四月,朱棣下令让九岁的朱瞻基出阁就学。”
而士大夫称其为妖僧,实则为贬低的意思。
“洪武十六年夏,姚广孝答应众多弟子的请求,亲自讲解《心经》中难懂的部分和不曾注解的部分,还讲述了自己以前读《心经》时的所见所学。”
他是朝廷重臣,一路上都受到地方官的热烈欢迎和奉承拍马。
不仅没有对姚广孝卸磨杀驴,反而把最器重的嫡长孙朱瞻基交给他来培养。
他也曾劝皇上减少杀戮,可皇上不听,这难道是他的错吗?
永乐帝的后方基地是北平,而进攻目标却是京都南京。
“姚广孝仅接受复姓赐名和太子少师官职,拒绝蓄发还俗。”
称姚广孝为妖僧,有运筹帷幄,鬼神莫测之才华的赞许。
程朱理学近两百年的鼓吹让家天下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姚广孝却疯狂地在上面砍了一刀。
但是,邻居们不知道,为什么他姐姐关着门不见他。
如果能请那位得道高僧前来,他一定可以查到朱允炆的下落。
“燕军一路上避坚击弱,于次年六月十三日成功攻下南京,建文朝廷彻底崩溃。”
“同年十月,朱棣率兵进攻大宁,姚广孝则留守北平辅佐朱棣长子朱高炽。”
“《道余录》全文从佛教立场出发,引用史实和佛儒两家经典对二程、朱熹等人排斥佛教的说法逐一辩驳,以求儒、道、佛三教共存。”
“并称朱棣秉受天命,是太平天子,不必担忧不得民心。”
雍正:姚广孝好好的和尚不当,却偏要造反,其目的恐怕更多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
应天被攻破后,朱允炆一把火将皇宫给烧了。
但姚广孝不在乎,在这样的人看来,名声不过是身外之物。
想想皇上执政之初,大开杀戒,动不动就灭人的族。
朱允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其中的一个是朱允炆没有死,他的主录僧溥洽秘密安排,将他送到某个安全的地方。
毕竟长驱京师,帮助朱棣问鼎天下,绝对是首功。
正因如此,姚广孝在同为读书人的史官或者士大夫眼中,其实是妖魔化的异类。
“朝廷所行之策使得时为燕王的朱棣势力大减,安危存亡受到威胁。”
不仅仅是姚广孝离经叛道地发动了叛乱,更在于动摇了士大夫们用心维护的皇权天授的正统性。
一个和尚,不爱青灯古佛,不穿僧袍法衣。
“姚广孝想到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朱棣能赦免。”
靖难之役的成功既有建文帝君臣无能,也有朱棣的运气,更大幕后的功劳则属于姚广孝的谋划。
“建文二年,燕军东昌之战战败。”
“而命给事中到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一直都找不到,溥洽被下狱已有十余年。”
“配享太庙,应是姚广孝作为朱棣谋臣的最大荣誉。”
虽然姚广孝赢得了生前身后名,不过代价却是靖难之役里累累的白骨。
朱棣还让姚广孝留头发还俗,分给他房产,送给他各种美女妻妾,金银财宝。
“朱高炽继位为帝后,再次对姚广孝给予表彰。”
姚广孝非但没有淡泊名利,反而野心勃勃的想要建功立业。
他觉得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溥洽对姚广孝说了朱允炆的下落。
“洪武九年,姚广孝随智及在苏州居住,每日在一间名为莲花室的房间里修习禅学,念经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