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这孩子都是跟谁学的?”
刚认身份的时候那般拘谨,连声父皇都不敢喊,怎么就越来越……
他小时候也不是这个样啊?
魏大监在心中偷笑,别看陛下嘴上硬,若他心里真不喜欢孩子亲近他,大可直接下旨申斥。
想到这里他又忍不住叹了口气,陛下三岁时候被先王扔在了赵国,与母亲寄人篱下六年,受尽委屈。
好不容易九岁归国,能过上好日子了吧,十三岁那年又丧了父,被吕不韦把持了朝政。
等陛下艰难长到二十二岁成年亲政,就知道太后背着他与嫪毐弄出来两个私生子,嫪毐还要造反抢他的皇位,气得陛下放话赶走了太后。
哪怕后来和好了吧,关系也就那样。
只能说陛下,是一个从小就没有父母亲缘的孩子。
至于子女亲缘,只能说没有一个孩子不怕气势日盛、不轻易言笑的始皇。
从前的胡亥殿下与阳滋殿下都属于难得胆大,愿意主动亲近陛下的公子公主,也难怪陛下厚待三分。
楚昭一路甜腻腻喊着父皇,一路爬过高高的殿门门槛,跑到了陛下面前。
身边跟着的侍女还提着一叠从马车中取出的草纸样品。
“父皇——我来看你啦——”
“父皇——你快看——我给你带了我新搞出来的草纸——”
始皇故作严肃:“吵吵嚷嚷地,成什么体统,你是大秦公主。”
“可是父皇——我好想你啊——”
始皇:“……”
朕给你讲道理,你给朕讲想念?
一时间也有点骂也不是,不骂也不是。
于是转移话题:“你刚刚说带来了什么?”
楚昭:“草纸啊,就是这个。”
她从侍女手中去过几张,递到始皇手上。
“纸是何物?”
“纸啊,纸就是——”
【当当当——当当——
屏幕前的朋友们好,欢迎来到容太祖千年诞辰纪念系列短视频第三辑——
笔墨纸砚】
一阵耳熟的音乐和话幕播报打断了楚昭的话。
楚昭:啊这,看来不用我介绍了。
始皇意味深长地看了这个小女儿一眼。
本以为又是柿饼、面点一类的稀罕吃食,现在看来,这个纸怕是也有说头。
但天幕却是从笔开始说起:
【关于最早的笔什么时候出现,学界一直有所疑议,有史传认为是秦朝时蒙恬所造。
说他蒙恬在北边打仗的时候遇到紧急军情要给始皇写信。
他觉得军情紧急,刻竹简实在太慢了,就从士兵的红缨枪上扯了一撮红缨,绑在竹竿上蘸着点墨写。
写着写着,蒙恬发觉这可太好用了,
就老用老用,快把下属的红缨枪薅秃了。
下属觉得这样子不太行,太欺负人了。
蒙恬也觉得不行,每次都现扯,太麻烦了。
正巧北边别的不多,就狼多,于是改用了狼毫,正经形态的毛笔就此出现。
蒙溪当地还有个传言版本说,蒙恬当年并不曾真因二世自杀,而是带着夫人孩子隐居到了蒙溪。
他还将制毛笔的手艺教给了村民,代代相传。】
蒙恬:???
蒙毅起初还拿着多年前就有的笔,边拍大腿边哈哈大笑道:“真看不出来啊,阿兄,原来在史书里你竟是如此讲究的文化人。”
“不错不错,这史书编的有意思。”
后来听得有传言说阿兄未死,隐居制笔度日,他突然就沉默了下去。
“阿兄,如果那传言是真的该多好。”
哪怕那不是他们这一世,他也不愿意听说身为英雄的阿兄死得那样不明不白。
天幕不知道底下人的悲欢,仍在解释道:
【当然,随着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出土,人们发现,早在殷商时期,秦朝往前数千年的时间,就有了形似笔的字眼。
正是一只手持着末端撮有兽毛的竹管写字的样子。
再结合墨书卜文,人们确认最迟殷商时期应当就有毛笔的存在。
那么为什么会有秦朝蒙恬造笔的传说呢?
有字源分析表明,秦朝不是造出了笔这样物品,而是造出了“笔”这个称呼。
在秦朝之前,它虽然存在,但是被各叫各的。
在秦朝之后,这个形制的东西,被统称为笔。
再加上毛笔有狼毫、兔毫,北边有狼有兔,蒙恬在北边。
百姓:你看,故事串上了呀。】
蒙恬:……
天幕继续道:
【史书记载,在容太祖晚年技术进步带来钢笔出现之前,古人是没有现代的硬笔书法概念的。
他们所谓的软硬笔只是笔杆下撮的毛的软硬。
但同时期西方已经出现了接近现代硬笔概念的芦苇笔,是东方古人不太聪明吗?
恰恰相反,在那时,用软笔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因为在钢笔出现之前,古代的笔没有储墨器的存在。
他们只能蘸一下,写几个字,再蘸一下,再写几个字。
那么一蘸只能写几个字的细管硬笔,在一蘸能写几十个字的毛笔面前,简直就是个弟弟。
有朋友或许要问了,那他们不用炭笔吗?
这个问题容太祖帮我们试过了。
她本人就是一个出了名爱用炭笔画画的人。
但我们根据流传下来这些实在难以辨认的容太祖亲笔画就可以看出来。
不论人们对炭笔笔迹进行了多精细的保护,最后的成果就是很难保全。
因为石炭的附着性太差了,一摩擦就容易花,远不如墨迹保存
来的可靠。
就单单因为炭笔垃圾,我们错过了多么宝贵的解码容太祖内心世界的机会啊。】
天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