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布派共和国进行内部清洗的时候,大夏是有机会阻止,并将布派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可是出于对那个国家的热忱,林逸觉得还是应该让他出现才是最好的。
毕竟,他本就向往那个国度,但是奈何他现在所处的环境,必然是需要跟他站在对立面的。
可即便是这样,林逸觉得还是应该让她出现,并让他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能会有人说,明知道那个国度很危险,很有感染力,为什么还要让它出现?
难道就不怕对方的思想,传递到大夏?给大夏带来困扰吗?
说实在的,临沂还真的不怕。
至于原因嘛,还是因为帝国现在所处的环境,跟原本历史上的不一样。
在原历史时空,当时的大夏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架构,想必大家都很清楚,所以在那个环境之下,出现这种思想很正常。
可是现在的大夏呢?对外是世界列强之一,还是最强的那一波,暂时没有外敌的压力,对内,百姓富足,社会阶级矛盾小。
通过商税,减免农税等政策,林逸已经将国内的贫富矛盾缩小到最小化。即便是最贫困的家庭,也由国家进行补助。
可以说,在现在的大夏境内,因为贫穷,饥饿而死人,简直是一个天大的新闻。
而大夏底层百姓又是属于那种,你只要给条活路,百姓就不会选择造反的民族。所以,林逸不觉得现在的大夏,还有滋生那种思想的土壤。
既然连土壤都没有,就不存在说,会有那样的思想,让大夏变红。
退一万步讲,即便是有了那种思想,也只是大夏众多思想派系中的一员,不太可能将整个王朝推翻。
既然如此,林逸还要去限制对方干什么?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方的思想,并不是说从布派共和国出现之后才有的,这种思想早就出现了,只是布派共和国是以这种思想成立的第一个国家。
以前都没有出事,现在就能出事了?
别说什么布派共和国会以武力输出他们的思想,比武力,现在的布派共和国还远不是大夏的对手。
毕竟,无论怎么讲,大夏还是远东的霸主,是世界级列强之一,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粮食产量都稳居世界前三的存在。
这样强大的一个国家,会担心对方武力输出?
在看到东欧地区尘埃落定,林逸就把目光投向了已经打了两年多的樱扶战争。
之前就说过了,樱花国采用偷袭的办法,将四国岛夺了下来。而后因为不明大夏的态度,于是放缓了进攻,两国隔着丰予海峡对峙。
而在这个时候,米利坚联系上樱花国,暗中表示愿意支持樱花国收复故土,完成统一的想法。
樱花国这边,由于自己国内资源匮乏,大夏又经常卡它的脖子,所以早就有了依靠另外一个列强,壮大自己的想法。
现在米利坚主动找上门,樱花国也没有拒绝的理由。而且米利坚开出来的条件,也不算过分。
只是需要樱花国开放国内市场,准许米利坚商人在樱花国内投资建厂。
同时也要保护米利坚商人在东亚地区的利益。
而米利坚可以为樱花国提供战争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和粮食。
这对于已经一穷二白的樱花国来说,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
于是,在大正天蝗首肯之下,寺内征一代表樱花国与米利坚暗中签订了条约。
但是他们可能没有想到,这份条约的内容,在三天后已经放在了林逸的书桌上。
为了让樱花国膨胀一下,林逸直接让方孝无视了这份条约,只是让隐藏在樱花国的特工,密切关注米利坚每次运过来的物资数量。
在林逸故意放水的情况下,米利坚开始往樱花国运送物资。
一开始米利坚运送物资的时候,只是偷偷摸摸的,担心大夏的巡逻舰队发现。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这一趟很完美的避开了大夏的巡逻舰队。
当两艘货船运抵横滨港之后,樱花国高层都兴奋了。
别看只是两艘货船,撑死也就几千上万吨的物资,但是这却是樱花国自远东战役之后,第一次单趟运到上万吨的物资。
随后,在未来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米利坚向樱花国运送了超过二十万吨的物资,这让樱花国境内的工厂开始运转。
大量的武器弹药被生产出来,并被运送到了前线。
随着前线部队的增强,再加上大夏并没有出面调停,于是樱花国再一次开始进攻。
首先打响的还是北九州地区,樱花国的战舰开进马尾海峡,对着北九州城展开攻击。
小泉次郎连忙调派军队前往支援,但是没有海防的扶桑国,就像是一个四处漏风的袋子。
樱花国想在哪里登陆,就可以在哪里登陆,扶桑国只能被动的去防御。
可这样的防御,根本不能持久,反而会被樱花国带着到处跑,成为疲惫之师。
终于,在1920年4月,樱花国突破了扶桑国的防线,在北九州城登陆成功,樱花国时隔多年,再一次登上了九州岛。
随着九州岛被樱花国登陆,后续的就是源源不断的樱花国士兵登陆上了九州岛。
从最先开始,只登陆了一个师团,到4月底,樱花国已经成功送上去了四个整编师团。
此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如果没有援助的话,那么扶桑国落败就是一个时间问题。
小泉次郎这个时候很着急,基本上他是天天一封电报往大夏发,希望大夏能够给与援助,最好是大夏能够直接派兵过来,帮他把樱花国推下海。
但是他的电报却宛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复。
这个时候,小泉次郎也算是看明白了,大夏这明显是想要放弃扶桑国。
想清楚这一点之后,小泉次郎也就放弃了想要大夏援助扶桑国的想法,转而开始向大夏请求,能够帮助他离开扶桑国。
这封电报刚刚发出去,没过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