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猜测,长公主大抵还惦念着她的亡夫,早逝的郭驸马。
听闻当年郭家涉及谋反,长公主虽有不舍,却还是大义灭亲,搜集郭家谋反的证据,并亲手杀了郭驸马。也正是因她这份大义,当今圣上对她格外纵容。
现下听说长公主一眼就看中霍世子的亲卫,且这么上心,也不知那个亲卫是哪一处像了郭驸马?
不出三日,亲卫便带回谢无陵和裴瑕夫妇一些蛛丝马迹的牵连。
长公主生于后宫之中,什么阴谋诡计没见过,一听“金陵”,心里琢磨一通,已然猜到个大概。
站在窗边望着廊下积雪良久,她低头转了下腕间的珠翠镶嵌的宝镯,轻笑吩咐:“拿我的帖子,去请我的好侄女寿安,过府一叙。”
-
元宵过后,沈玉娇便没再出府。
一来天寒地冻,坚冰未化,各府也没有宴饮,是以并无外出的必要。
一来入了一月,她已是孕九月的肚子,极易劳累,乔嬷嬷也不许她再外出。
舅母宋氏一共替她寻来三个接生婆子,经过沈玉娇和乔嬷嬷一致考察,最后留了位陈婆子——
除了这婆子踏实本分,接生经验丰富,还有便是沈玉娇的嫂子徐氏生小侄女阿瑜,舅家表嫂生小外甥,也都是经她之手。
生产这样的大事,用熟人也更安心。
只是未曾料到,陈婆子入府没三天,贤妃也派来一位接生嬷嬷。
那嬷嬷姓黄,岁数与陈婆子差不多,但接生履历可比陈婆子出色不少,毕竟这是皇室的接生嬷嬷,经她手中出来的不是皇子公主,便是世子郡主,便是再差一等,也是公府侯府的儿郎娘子。
贤妃派来的太监传口谕道:“贤妃娘娘知晓裴夫人再过不久便要足月,特派黄嬷嬷来照顾您安胎生产。娘娘还说黄嬷嬷经验老道,有她为您接生,您尽管放宽心,娘娘已备好贺礼,就待您府上报喜了。”
哪怕只是假做的“母女”,贤妃这份体贴,还是叫沈玉娇感怀不已。
既有了宫里派来的接生嬷嬷,这安胎接生事宜自是由黄嬷嬷一手负责。
沈玉娇本想让陈婆子回去,但乔嬷嬷一向精打细算:“陈婆子进府时,已付过她酬金。若是就这样叫她走了,岂不是白费银钱?终归她一张嘴也吃不了多少米粮,便留在府中,待你生产之时,让她给黄嬷嬷打打下手,总比你身边那几个没嫁人的婢子强。”
妇人生产,最是凶险,人手宁滥勿缺。
沈玉娇想到去年夏日,她在破草屋里给马翠兰接生的场面,仍是心有余悸,于是应道:“那便让陈婆子也留下吧。”
当日夜里,她将贤妃派来接生嬷嬷的事与裴瑕说了。
裴瑕并不惊讶:“贤妃娘娘做事向来周全,你既是她的义女,又亟待生产,她作为义母,自要表示关怀。”
说到这,他想到前日王氏来信,说是托长安的王
氏舅母,给沈玉娇寻了个可靠的接生嬷嬷。
若他有需要,可去王氏舅母家将人接来。
虽他不清楚母亲这份安排,是迷途知返,有意弥补这份婆媳关系,还是单纯在意玉娘腹中子嗣——
无论是何原因,他并未去王家接人。现下府中有两位接生嬷嬷,已然足够,人多反杂。
一月天,杨柳醉春烟,冰封的渭河也开化。
眼见天气回暖,谢无陵也愈发焦虑。
往年总盼着天气快些回暖,可今年一想到娇娇三月就要生了,他只盼着天气冷一些,叫他能挨到娇娇诞下孩子,再离开长安。
妇人生子犹如过鬼门关,一想到娇娇马上就要过这个大关,他一颗心都七上八跳,夜里睡觉都不安生。
这日午后,他在霍府晨间操练完,又溜达了永宁坊裴府门口。
他知道沈玉娇应当不会出门了,可心里总抱着个侥幸。
万一呢。
万一她就出了,那他岂不是又能多看她一眼。
哪怕不能说话,看个背影也赚了。
然而从日上中天守到暮鼓黄昏,他的侥幸又一次落了空。
谢无陵扭了扭脖子,自我宽慰着,没事,没出门说明她在府里安心养胎,好着呢。
他踏着早春傍晚的绯红暮色,大摇大摆地晃荡在长安街上。
就在他站在一家烤鸡铺子前,盯着那几只倒挂着的油汪汪、焦脆脆的烤鸡,纠结着要不要买一只回去打打牙祭时,前方陡然传来一阵杂乱惊呼——
“快,快闪开!”
哎哟,我的菜——??[”
“我的板车,刚买的豆腐,全洒了!”
谢无陵一怔,循声看去,便见四五名锦袍郎君在暮色里奔袭而来,马蹄飞奔,犹如疾风闪电,来势汹汹。
“这是哪家子弟,竟敢当街纵马!”烤鸡店的伙计也探出个脑袋。
原本人来人往的街上,因着这几个纵马的纨绔,顿时乱作一团,百姓们惊慌朝两边逃窜,道路中间的小贩们既要顾着牛羊板车,还得顾着箩筐货物,一时间,人仰货翻,哭天喊地。
就在这时,街边遽然一声惊呼:“小丫!!”
定睛一看,只见路中央趴着个扎着小鬏鬏的女童,跌倒了爬不起来,迷茫又害怕地大哭起来:“阿娘,阿娘!”
眼见那为首之人马蹄即将冲向孩子,谢无陵额角猛地一跳。
“伙计,借你烤鸡签子一用!”
还没等伙计反应过来,便见那插着烤鸡的铁签被一把扯落,下一刻,便见那道暗红色高大身影宛若流星,直冲那路边。
速度之快,身手之矫健,还没等眼睛反应过来,便听得“嘶”一声尖利的马叫。
方才还插着烤鸡的铁签子刺进了装饰华美的骏马身躯,而那红袍郎君已然抱着孩子,闪到了路边。
那骏马被刺受了惊,双蹄腾空,开始癫狂地乱撞乱冲。
好在那马背上一袭宝蓝色锦袍的年轻郎君骑术不错,便是惊了马,也只是沉着脸尽力控制着,并未惊慌失态。
然而那马还是疯了般冲撞,那蓝袍郎君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