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历史军事>从八百开始崛起> 第1306章 出兵冀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06章 出兵冀南(2 / 3)

力抵达那里的山区后,步兵将进行换装,再赶赴邯郸、邢台各村、乡!

唐刀订购的数十门40毫米高射炮也已运达,没有携带笨重的20毫米高射炮仅携带了7毫米重机枪的2个防空连,也将会在距离峰峰煤矿那里补充24门40毫米高射炮。

不过,两个防空连不会随同已经分散的步兵们行动,而是随唐刀率领的警卫连、侦察连及山地步兵连、骑兵1连、工兵连等部驻扎于唐刀在经过侦察连勘察后的紫山。

紫山又称马服山,位于邯郸市西北15公里处,素有“邯郸第一山”之美誉。

其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连接部,面积约20平方公里,系太行山余脉。紫山的山势耸拔,岭麓回复,主峰海拔4米,是邯郸市区的至高点。

因山体裸露的巨岩和耸立的峭壁多为紫色、金黄色和褐色的“紫石英”,故取名为紫山。

当然了,唐刀亲自选定其做为四行团团部所在地的主要原因是这里位于邯郸、武安、永年三县(市)交界处,距离邢台也不远,完全可以从这里出发支援各部。

也就是说,唐刀的战术部署已经很明确,以他为首的四行团团部辖三个轻步兵突击连,一个骑兵连,一个护卫连,一个重迫连,两个防空连,两个辎重连形成一个退可守,进可功的集群。

这里,也算是四行团各部的补给基地,无论枪械、弹药、粮食、人员都可从此处进行补给。

如果加上2个辎重连1500人,四行团团部可动用的兵力可达近3000人,有一个重迫连和两个防空连的火力支援,日军纵算出动一个万人级别的支队,也没法占到压倒式优势。

更何况周边还有大量的八十集团军正规军和民兵活动,日军除非发起战役级别的战斗,否则别想将四行团团部从这个山区赶离。

有了这个足够强又可以辐射两市的基地做后盾,真正对日军造成伤害的,却是撒出去的6个步兵连及两个炮兵连。

以连为单位驻6县,以班、排为单位驻村、乡,形成近百个小型根据地,以应对日军随后不久必定会对冀南的“烬灭战”扫荡。

要想用麻雀战胜日军,除了更为强大的火力外,更重要的是通信,只有这样才能让麻雀说散就散,说聚就聚。

为此唐刀也花费重金通过洛克菲勒公司进口了近100部大小功率不一的电台。

不仅连部配属大功率可和他乃至921师两个旅部直通的电台,就连排级和位置较远的班级都配属5瓦小功率电台,至少  保证他们能和自己的连部进行有效沟通。

通信连向各步兵、炮兵排都派遣了专业通信兵达80人之多,跟随四行团团部的通信连余部为此更是装备了8部大功率野战电台,通信密度堪称四行团建团以来最高峰。

这还不够,唐刀在率兵出征前十天,亲自抵达距离大口子洞镇60公里外的八十集团军司令部,一是和几位首长交流关于冀南敌后作战的问题,二来就是正式解决自己党员身份问题。

山城那位绞尽脑汁儿的计算事实上在唐刀举起右手在红旗下宣誓的那一刻,就已然全盘化为泡影。

冀南根据地在几位首长看来,全部留给唐刀这个明面上的冀南公署副主任又何妨?

不过,唐刀却是认为,八十集团军必须要在冀南显示自己的存在,一来这才是最正常的,八十集团军又不是委屈的小媳妇儿,婆婆说啥就是啥?

二来是,四行团在冀南依旧兵力太过薄弱,需要八十集团军的帮助,尤其是对于团结民众这一块儿,八十集团军的工作方法方式举世无双。

日军迟早会使用‘绝户计’的这一说唐刀早就通过程旅长进行过反映,几位首长早就有足够警觉,在日占区也有过相应部署。

大力发展民众成为抗日积极分子,而后成为密布乡间的耳目,大力对乡间士绅中对日投降分子进行镇压,以防止其迟早成为日军的内应。

后者尤其重要,因为这也是在曾经时空的对日战争中显露出的一个弊端,正是因为太注重统战工作,导致一些企图保住自己财富的地主、士绅在汉奸的游说下倒向日本人,一次次的出卖,不知害死过多少根据地军民。

在唐刀的建议下,八十集团军花费数月功夫,对根据地内的地主、士绅都进行了甄别,但凡有和汉奸、日寇联络者,都进行了无情镇压。

这种镇压,也极其有效的震慑了那些两面派和骑墙派,除非他们抛弃家业去到日军占领的城市里,彻底成为日本人的顺民,否则就必须和根据地的民众们站在一条战线上。

战争中的站队选择,比政治斗争的站队还要更残酷,只有生、死两条路可选。

消灭日军的耳目,使日军变成瞎子,而自己遍撒观察哨,日军只要兴兵出城,村乡里的驻军就能很快得到消息,并根据日军兵力做出战术调整。

这对首次成为一方指挥官的各连连长们来说,是一次大考,只是,没有及格和不及格,只有生和死!

另外,除了这些撒出去的精锐官兵,辅助作战的工具和战术也很重要。

地雷和挖掘工具也将会根据地形不同,发放到各地军民手中。

位于山区的,就以大量地雷封锁山道,两个辎重连此次携带的2000颗地雷和2000把挖掘工具不过是唐刀计划中的一小部分。

位于大口子洞镇的四行团军工厂已经停止其他各式枪支的制造,转而生产各式地雷。

压发雷、绊雷、拉雷、字母雷花样层出不穷的地雷是曾经抗日军民的智慧结晶,唐刀一个不拉的都将其变成现实。

只是这一次,不再是陶罐、石头、木头做壳,黑火药做爆炸物的土制地雷,而是一爆炸就杀伤一片的正规地雷。

根据唐刀的要求,这一生产,就是20万枚!

如果不是担心战后的清扫问题,唐刀能将地雷埋遍整个冀南!

而位于平原地区的,除了埋设必要的雷场外,挖掘和利用地道展开对敌斗争也是极其必要的。

曾经时空中冀省平原上的抗日军民为了解决地道里的缺氧、通风和饮水难题,想方设法将地道的通风口与地面上的建筑物、自然物,如烟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