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玄幻魔法>大不列颠之影> 第三百五十五章 不列颠的危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五十五章 不列颠的危局(2 / 3)

独特,不过陆军部和外交部在当时更关注的是新闻报道中的另一个事实错误。就因为这篇报道,我们误以为法军主力已经被消灭,结果差点做出了战略误判。如果这种灾难性的后果真的发生了,那我发誓我一定会去舰队街,亲手把他们那些闭着眼睛写新闻的记者绞死。”

亚瑟那时候还不能理解威灵顿公爵为什么会对《泰晤士报》报有那么大的敌意,而现在,他不止理解了,甚至还同样萌生了把这群记者绞死的心思。

但令人无可奈何的是,以《泰晤士报》见风使舵的速度,多半是不会给他下手机会的。

而在如何应付《泰晤士报》的问题上,威灵顿公爵的绞死肯定行不通,毕竟不列颠不是普鲁士。

在这个意见分裂、自由奔放、但又保守陈旧的矛盾小岛上,他只能参照帕麦斯顿子爵扶持《晨邮报》作为自己发声筒的方法,以《英国佬》为阵地去同《泰晤士报》过招。

不就是大新闻吗?

只要警务情报局想搞,那像是哈里森议员投资波兰的事情到处都是。

以后再有此类事情,一律禁止《泰晤士报》跟着参与。

亚瑟望着正在四散奔逃的示威人群,耳边忽然传来了路易的嗓音。

没错,这位波拿巴家族的成员正是这场镇暴行动的现场执行指挥官。

在伦敦局势急转直下的这段时间里,或许就连路易本人都没想到,他在意大利烧炭党起义中都没机会拿出来的指挥才能,反倒是在不列颠的土地上有了用武之地。

而且根据亚瑟的观察,虽然对手不强,但是路易能够数次在混乱的场面中迅速控制局势,也足以说明他在瑞士军校里学到的并不是假把式。

他的指挥才能不说有多强,但担纲一个水平线以上的校级指挥官还是绰绰有余,并不像是传说中那样,是个彻头彻尾的废物点心。

或者,哪怕退一万步,他最起码遗传了他叔父拿破仑·波拿巴镇压暴动的本领。

路易拍了拍溅满了泥点子的裤腿,点燃烟斗长舒一口气:“这次的任务又圆满完成了。那个领头的刚刚已经让我们的线人指认过了,是来自不列颠全国工人同盟的一个煽动者,本职是个纺织工。”

亚瑟从路易手里借了个火:“纺织工?这个点他们不用上班吗?”

路易摆手道:“不,亚瑟,你误解我的意思了。他是个手工工人,有自己的小家庭作坊,不是在工厂干活的。而且不光是他,那个什么全国工人同盟的成员基本上都是手工工人。”

亚瑟一听到这儿,立马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他先前对伦敦各种骚动频发的现象产生疑惑后,便着手派遣警务情报局的探员混进了伦敦的各大抗议组织。

而在经过探员们的卧底调查后,大部分骚乱成员的社会身份也基本被理清。

正如路易陈述的那样,其实在伦敦街头闹事的,工厂的操作工只占到极少数,骚乱分子大部分都是纺织业的手工织工。

这些织工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常年、甚至几代人都是使用传统织机生产棉布、手工袜子等消费品为生。

然而在纺织业革命发生以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大型纺织工厂迅速挤占了他们在社会中的生态位。

大工厂的产品不仅质量比他们的好,颜色比他们的鲜艳,甚至就连售价也能降到他们的几分之一。

在过去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些手工工人的利润空间被工厂产品一步步的挤压,有的时候他们的收入甚至会被压到比雇农还低。

而这样的情况自然也导致了他们的不满,1811年发生在诺丁汉郡、约克郡、莱斯特郡等地的、打砸工厂机器的卢德运动便是这么引起的。

虽然议会通过了《保障治安法案》、《捣毁机器惩治法》等一系列相关立法,并派出大批军警与英国陆军部队,试图以死刑恫吓这群闹事的手工工人,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太大效果。

卢德运动从1811年一直断断续续的闹到了1816年,而它后来之所以没有闹下去,也不是因为政府的管制措施突然变灵了,而是因为拿破仑战争结束了。

战争结束后,由于法国对不列颠的大陆封锁彻底解除,加之欧洲大地基本都被拿破仑给犁了一遍,所以处于恢复期的欧洲各国对不列颠纺织业消费品需求激增。

不管是工厂的纺织品还是手工纺织品都可以卖出去,人人有钱赚,自然也就没人闲着去闹事了。

虽然背后的原因听起来很无厘头,但说过来说过去,也就是因为这点钱的问题。

但这种人人有钱赚的局面必然是不可能永久持续的,因为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了工业革命的国家,所以不列颠人也相当荣幸的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批体会到什么叫做经济周期的国民。

而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核心的纺织业,这个行业内的从业者自然也对经济周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说的简单一点,那就是自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后,通过纺织业大赚特赚的家伙都对未来有了不切实际的乐观预期,所以又将纺织业的销售利润投入到了提升产能上。

那些大工厂主有的投资技术,希望研发出效率更高的纺织机。

有的则更直接一点,直接扩建厂房、购置生产设备、招募更多的工人,为此,他们甚至不惜抵押所有家当,去向银行借钱搞生产。

看那架势,简直是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用上他们厂子的产品。

而家庭作坊的手工工人自然也是不甘人后,虽然他们没有那么多资本,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但是祖祖辈辈的教诲他们可是一直记在脑子里——生孩子!

孩子越多,劳动力就越多,劳动力越多,家庭作坊的产量也就越高。

产量高了,再让孩子生孩子,就这样祖祖辈辈无穷尽。

当然,以今天的局面来看,无论是纺织工厂,还是手工业者,都毫无疑问的悲剧了。

当他们满怀期待的带着自己更多的产品奔向世界时,却不幸的发现,好像欧洲和美洲加在一起也不需要进口这么多的棉衣棉裤。

就算把视角转回国内,哪怕不列颠的绅士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