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两间屋子尤其是甲号试验场的顺利建成,咱们前前后后可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真不容易啊”
听闻此言。
现场的众多领导纷纷点了点头。
看过《走进不科学》这本书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从结构上看。
原子弹由高能炸药和核部件组成的。
当高能炸药爆炸压缩核部件,使其裂变产生能量并将其释放出去,这就是正常的核爆。
这种核爆过程呢,又叫做热试验。
但对于一个原子弹研制项目来说,啥都不干就进行核爆肯定是不合理的。
在热试验进行之前,肯定要先进行一种不加入核爆材料、只测试高能炸药的预实验——毕竟要检测除了核材料外的部分运行是否正常嘛。
这种实验就是所谓的冷实验,也就是‘冷爆’。
而执行冷爆实验的场所,便是爆轰实验室。
因此爆轰实验室可以看成是原子弹在应用领域的第一个与最后一个关卡,若是没有这个试验场,炸药的研发将会非常困难。
但爆轰实验室又不是简简单单挖个坑那么简单,它的设计过程需要涉及到很多关键的参数。
221基地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才突破了爆轰实验室的设计壁垒,接着五月中旬通过报告,六月上旬正式开始施工。
但在施工之后,基地便发现了一个问题:
气象条件对于爆轰实验室的修建影响太大了,暴雨会影响基坑,沙尘则会让整体结构达不到荷载要求。
从六月到七月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施工队才完成了当月预期规划的20不到。
当时纵观整个基地,连老郭和陆光达都快要放弃了。
想到这里,所有人的目光便同时投向了一旁的徐云。
在发现气象情况对施工效率有极大影响后。
基地尝试着用人力收集数据进行气象推演,但叶笃正他们计算出来的结果却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但就在所有人以为这个项目要被无限延后之际。
韩立。
这个老郭从贵德县带回来的那个病号,却拿出了阻尼器原理以及气象多普勒雷达技术,并且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又贡献了大量、全新且有价值的知识与概念。
不夸张的说。
韩立这个七分熟的出现,让基地在最近两个月的发展效率从约等号变成了两个大于号,瞬间提升了一大截。
徐云身后的老郭显然也想到了这点,只见他沉默片刻,轻轻拍了拍徐云的肩膀:
“韩立同志,辛苦了,我代表基地全体同志,向你表示衷心的感谢!”
徐云则在轮椅上微微侧了侧身子,算是‘让’过了老郭的这番话。
开玩笑,这话他可真受不起。
真正称得起辛苦了这三个字的人,应该是老郭本人、是李觉这个厂长、是高元明这个炸药工程师是现场除了徐云外的每一个基地成员才对。
如果没有他们吃的苦,徐云哪能在后世享受到那种生活和学习环境呢?
老郭他们恩惠的可不是徐云这一代人,他们是替华夏数十亿的人民吃了成倍的苦。
而徐云所做的,只是把他们后世的福泽拿出微不足道的一点反哺回去罢了。
这要是都要被酬功,回去以后是要被人骂是啾啾啾的!
过了片刻。
高元明带着众人走到了左侧也就是实验场地的入口边,由于他年纪已然不轻,便让两位力气比较大的青工打开了转盘。
嘎吱——
随着入口的开启,一条过道随之出现。
高元明引着众人穿过过到,没一会儿,一处空旷的场地便骤然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从目测判断,这处场地的面积大概有上万平米,不同角度、不同距离上的某些区域上还摆着一些东西:
有石头,有木头,有金属板,徐云甚至还看到了一辆自行车
另外墙壁的四周还镶嵌着各种各种的东西,有些墙面连结构都是坑坑洼洼的——从整体的高规格设计不难看出,这种可坑坑洼洼的布局应该是刻意为之。
“诸位,这就是我们实验场地的实景了。”
来到现场后,只见高元明走到了众人最前方,指着入口的墙壁说道:
“这处墙壁由高强度的混凝土组成,厚度572米,外部还用钢板包裹,可以承受很强的爆炸冲击。”
“实验场地的规格则是一个100x100米范围的正方形,位于地下18米的位置。”
“至于场地内的这些道具和墙体,则是用来检测高能炸药威力也就是爆炸冲击力的道具。”
“爆炸冲击力?”
听到这个词。
众多随行人员中,一位个子很高但却异常瘦弱的黑衣男子忍不住扶了扶眼镜,出声对高元明问道:
“高工,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如果我没记错,炸药性能的检测一般是通过某些仪器完成的吧?”
“比如说冲击感度、热感度还有其他一些参数,这些仪器国内应该也有才是。”
高瘦男子这番话说完,现场还有几位对炸药略有了解的专家也跟着点了点头。
炸药性能测试。
这算是一项出现时间很早很早的技术学科,它基本上和人类近代史是同步的。
尤其是20世纪初各种仪器出现后。
炸药性能的测试也逐渐开始朝精确化发展了起来。
例如在眼下这个时期,炸药的性能主要停留在敏感度测定这一块。
所谓敏感度,指的就是炸药在外界作用下引起爆炸的难易程度,简称感度。
目前的感度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机械感度、
热感度、
爆轰感度。
核武器的高爆炸药属于军事炸药,这类炸药对机械感度和热感度要低一些,爆轰感度要高一些。
这种测量主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