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8章 无题(2 / 3)

以后只需要按照惯性走就可以了。

永远不要小瞧惯性对政治的影响力。

双方各执一词,谁都说服不了谁。

总体来说,保守派还是占据上风的。

然而面对这种争执,陈景恪却非常高兴。

“理越辩越明,通过这种讨论,能让更多人了解朝廷的深意。”

“以前官吏、读书人、商人等有群体,普遍反对此事。”

“现在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改变了观点,认为朝廷敢于尝试是值得鼓励的。”

——

但要说影响力最大,对思想界意义最深远的文章,当属第四篇。

这篇文章是解缙和方孝孺联合署名发表。

在未来被赋予了无数的意义。

文章先分析了明军创建过程。

元末大乱诸侯并起,当时的义军大多都出身穷苦人家,活不下去才造反。

然而很多诸侯和义军,在掌握了权力之后就腐化了。

他们从被害者成为了加害者,肆意屠戮百姓……

太上皇统帅的明军纪律最为严明,更是数次公开惩处欺压百姓的将领。

可以说,明军从根子上就和其他军队不同。

看到这里,陈景恪差点没绷住笑出声来。

要说拍马屁,还得是文人啊。

这谁看了能不高兴?

在一定程度上,这也算是事实。

老朱的义军,确实是军纪最为严明的。

但也只是相对而言,远没有文章描写的那么好。

不过话术吗,自然是为目的服务的,解缙和方孝孺吹嘘老朱是正常的。

毕竟他是大明创建者,也是当前的掌权者。

想达成目的,必须要让他满意才行。

老朱看到这部分,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连连说道:

“解缙和方孝孺还算有点眼光,知道咱为何能脱颖而出获得天下……”

正所谓图穷匕见,夸完老朱,他们才正式抛出自己的观点。

他们分析了历朝历代军队的特性,以此来证明大明军队的独特性。

最核心的观点有两个。

大明首先提出了大华夏概念,军队不在是为一家一人服务,而是为了天下社稷,为了华夏族群服务的。

看到这里,陈景恪不禁头皮发麻,这俩人是真踏马的找死啊。

这话也能说吗?

偷偷打量老朱的表情,果然非常的不高兴。

不过也许是前面的马屁起了作用,也有可能是陈景恪一直以来的影响,他并没有发火。

只是嘲讽了一句:“书生之见。”

这让陈景恪松了口气,继而心中升起浓浓的喜悦。

当皇帝认可了,‘军队非一家一人之军队’这个概念,那以后很多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这可以说是思想界一个巨大的进步。

当然,也可以说是一次先贤思想的本意回归。

先贤在《六韬》里就明确提出: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可是随着皇权的加强,这句话再也没有人敢公然提出来了。

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力量强大,他们嘴里的‘天下人之天下’也是加了限定词的。

所谓‘天下人’指的是士族,而不是万民。

后来士族政治终结,这句话彻底没人敢提了。

此时解缙和方孝孺重新提起这个观点,即便是夹杂在吹嘘朱元璋的词汇里面提。

也可以说是冒着杀头危险的。

文章发表之后,解缙和方孝孺都写好了遗书。

其中一封就是写给陈景恪的,向他道歉并求他尽可能保住家人性命。

等了足足一天,都没有锦衣卫上门。

两人相视大笑,成了。

然后取出遗书烧毁。

永远不要低估政治人物的敏锐,看到这篇文章这句话的时候,无数人都露出震惊了。

其震撼程度,远超朝廷派神机营去赈济灾民。

这话你也敢说吗?

当年孟子被移出文庙的事情你们都忘了?

他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场血雨腥风。

然而……等了一天一切风平浪静。

这太不正常了,莫非是太上皇没有看到这篇文章?还是说没有留意到这句话?

有关系的人,开始四处走动打听。

不怪他们敏感,而是这件事情的意义太过不一般了。

表面上它就是一句话,可背后代表的是一种思想的崛起。

就有人打听到了陈景恪头上,毕竟都知道他和皇家的关系。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他们这么着急的原因,不过他也不能直接透漏皇帝的意思。

否则就是处事不密。

所以,他只说了四个字:“书生意气。”

但有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书生意气?

书生意气好啊,可太好了。

天真的变了。

不管为什么朱元璋的思想前后变化这么大,只要他变了就足够了。

最高兴的当属理学派,圣王真的要诞生了吗?

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局面,莫非要再次出现了吗?

谨慎的人采取了观望态度,但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做些什么了。

不过时间并还是太短,这句话的影响力还没有扩散开来。

目前大家的注意力,依然在军队赈灾上面,讨论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块。

随着报纸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讨论。

然后出乎意料的地方来了。

在地方上,普遍是支持朝廷政策人占上风。

更准确的说,大城市反对派占上风,小城市支持派占上风。

面对这种情况,老朱的看法很简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