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会不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出现错误,会!绝对会。但,这不是近十几年专家这个词如同小姐一样被败坏的理由。
其他领域不好说,张凡也不了解,可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说实话,别说普通人没见过,就算大多数医生也只是知道他的名字不知道这人到底是个胖子还是个瘦子。
比如早几年,每天半夜的电台上,或者凌晨以后的电视质彬彬的女专家不停的讲着各种疾病,卖强肾保健品的时候,她是华国中医药学会的会长。
卖降血压保健品的时候,她是中科院的副院长,就这样,硬是让她风生水起的混了几十年。
说实话,真要论卖相,拉上去个顶级大佬都没人家更像专家。比如你拉着屠老太太上去,屠先生都没人家更像专家的。
其实医疗专家的正儿八经的大佬,你平时都遇不到,不是忙着看病,就是忙着搞科研,谁有功夫上电视和业余的人抬杠,行内有句话说的好,不需要解释的事情,从你张嘴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输了。
这就是为什么,假专家说的天花乱坠,而真专家,你掏钱人家都不和你多说的缘故。
医学上的分歧很多的,比如张仲景和华佗扁鹊在声色要诀上的认知差异,近一点的比如说华医和西医之争,再近一点的,翻开教科书,瞅一瞅,病理和临床上的纷争。
这个玩意,还闹出过一个笑话,说有一年的执业考试,这个考试就等于是医疗界的国考,你要是考不过,连这个门的人都不算。
有一道题,是询问机体患病后的变化,给了五个答案,其中临床一个答案,病理一个答案。
你让病理老师来给你讲这一道题,病理老师会说,此题唯一的答案是病理这个,病理才是金标准。
可你让临床的医生来给你讲这道题,他会说,所有的一切都是服务临床指征的,这道题的答案应该选临床的。
学生就傻了,这可不是三长一短的问题,更不是都选c的问题,这是两个答案从两个方面都可以说是对的啊。
这真的是两大之间为难小啊。
为什么张凡他们此次的答辩会就没有纷争呢?
首先呢,结核从古至今研究的人多了去了,内外中西的,几乎都有一些成熟的治疗方案。
第二呢,目前治疗趋势来看,就是大分子药物使菌群的蛋白出现叠加,导致菌群从致病菌慢慢变成无害菌。
因为杀灭这条路已经走到尽头了。43年,链霉素横空出世,当时直接让欧美的贵族们都敢亲吻咳嗽的女佣了,结果没几年,链霉素没用了,杀不死结核了。
50年代,异烟肼利福平联合治疗,甚至有些欧美国家号称自己已经是灭核国家了。结果,八十年代所谓金毛颓废一代开始能开房后,各种乱生活,在艾滋的加强下,忽然一下,结核直接大爆发。
据说当年结核都被称之为白色瘟疫。
然后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联使用,感觉效果好像明显增强了。
但这一次没有国家号称灭核了。果不其然,最后从三联发展成四联,从一线发展成二线,可耐药菌一个一个的跳了出来。
最后,几乎所有从事结核研究工作的人员都有一个共识,抑制结核菌的rna合成才能达到有效杀菌。
这个杀菌还不是灭菌,杀菌只不过是杀灭成熟致病的细菌,就是让你看起来好了,说不定你哪天又犯病了。
而灭菌就是对结核的子子孙孙男男女女全部斩根除草。
前赴后继的研究,还是永远的利福平,结果弄的这个学科倒是快断子绝孙了,因为出不了成绩啊!
所以,当张凡的叠加蛋白导致rna出现异常表现,让结核不再认为男女传宗接待是本源,转向一种男男或者女女才是真爱后,这些和结核倒弄了半辈子的大佬一看。
他们一看就明白,大方向对的,不光对,而且现在还找出了突破口,现在就是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了。
所以,论证答疑会开的,看起来好像问题多的六七个小时都还没结束,其实这个时间越长,就代表着认同张凡的人越多。
真要有大问题,人家一个重难点抛出来,你还答辩个屁,收拾收拾回茶素把。
这玩意,就像有人说的发明创造很艰难,可找毛病,是个人都能成专家。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大家都知道,要过河,过河必须有船,可这个船怎么造就是个问题了。
而张凡,或者说茶素医院给出了答案,而且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答案。
整整一天,香山上的山风呼啸而来,呼啸而去。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和谐了,从刚开始的对立,慢慢的成了讨论。
甚至带着领带打着发蜡的居院长都和一些专家在肺部结核上讨论的不亦乐乎。
普通话不行,就用颇有地方特色的英语来,很是让一群专家对茶素的医疗水平诧异万分。
尼玛你们随便拉出来个科室主任都这么牛逼?
其实,说实话,这些人估计就是满茶素地区的精英了,不算外来的赵燕芳他们。
比如说老居,自己被当怪物一样坚持了十几年。比如说赵京津,也就是地域限制,要是年轻的时候在首都,在魔都,估计成就更显著。
所以这个玩意,怎么说呢,把复杂的事情能简单化的去做,你就是专家,把简单的事情重复的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能顶着压力和世俗你就是赢家。
虽然很笼统,其实这里面真的有道理。老居顶着世俗的偏见,让呼吸科成了茶素一朵花,欧阳牛不牛,和茶素老大叫板的老太太,可对老居毫无办法,就是因为人家坚持出东西来了。
张凡当初在县医院顶着别人的闲话,是手术就上,结果拿下了系统的骨外科。
这玩意,说起来就是这样,很简单,可能顶得住的人能有几个呢?
茶素的科教中心,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带着各种的记录仪器,甚至有的家庭条件好的,都买了一些看着就很高端的录音设备,白净白净的,一看就知道价格不菲。
结果,进了教室,一看,是自己以前的微生物老师站在讲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