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过几日人就消失了,衣服也没要,倒是姜花白赚了几笔定金。
巷尾的名气逐渐打出去,不少人莫名而来,只为定做衣服,姜花每天要做衣服,还得接待客户,忙得脚不沾地,实在没有办法,在大院里招了几个踏实肯干的工人。
两个头脑比较灵活的,被她安排到巷尾看店,有两个手艺好的协助她做衣服。
定单增加,做衣服的材料也多了起来,她干脆又租了巷尾后面的院子,用当做仓库和生产衣服。
巷尾的经营模式,也算是钦海市的首家,姜花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掀起了时尚的潮流,消息不出意外地传遍了附近的县城村镇,姜父姜母自然也听说了。
姜家在钦海市附近平城县下面的村子,因为有一条湍急的江流穿过,所以村名叫做大江村。
听说姜花开的店生意火爆,姜父姜母开始时不相信的,后来说的人越来越多,两人坐不住了,一合计,次日便坐车到市里,准备亲眼瞧瞧。
老两口先到大院里,然而院门紧闭,敲了敲门,没有任何动静。
他们又一路打听,来到巷尾。
此时店里只有两个工人,并不认识他们,只是见到客人来了,热情地招待。
“老先生、老太太,你们需要什么款式的衣服?”
姜父姜母五十多岁了,大半辈子在小山村里,来过几次钦海市,都是匆匆来匆匆去。巷尾的装潢很现代化,两位工人又热情,与供销社那些爱答不理的售货员完全不一样。
姜父姜母窘迫又局促地站在店员面前。
“小同志,姜花是在这里吧,我们是她爹娘。”姜父微微弯下背对店员笑着说道。
店员闻言忙不迭说道:“你们是小姜老板的爹娘?快,你们快坐。”说着给他们搬来椅子,又笑着解释说道:“真是对不住啊,我都没认出来,你们先坐着,小姜老板在后面忙,我马上叫她出来。”
听闻店员对姜花的称呼,又见对方这么殷勤,姜父姜母顿时松了一口气,腰板也更挺直了。
姜母说道:“不用了,你带我们去找她吧,省得你多跑一趟。”
店员一愣,犹豫了片刻,“没事,我去喊吧,你们大老远来也辛苦了,先坐着歇一歇。”
姜花叮嘱过不能带人去仓库。
姜父在家里向来都是说一不二的,在他的心里,眼前的店员不过是姜花雇来的,而他是姜花的亲爹,一再被拒绝,他心里顿时有些不高兴,先前的局促窘迫消散,取而代之的一张冷着的脸。
店员讪讪地笑笑,赶紧跑去找姜花。
姜花正在隔壁画图,听闻姜父姜母到来,她下意识皱起眉头,不过手上头的工作也立马放了下来,又叮嘱了几句另外两个工人,这才跟着店员过去。
等待的这么一小会,姜父的脸色更难看了。
姜花当做没看到,扬起声音打招呼,“爹、娘,你们来了。”
姜父哼了一声,“怎么?我们还不能来?”
姜母拉了一下他,看向姜花笑着说道:“我们听说你开了家店,不太放心,特意来瞧瞧。”
姜父说道:“所以是我们烂好心,别自作多情,人家翅膀硬了,人家根本不需要。”
姜母立马朝他的手臂打了一下,“你胡说什么?大妹才不是这种人,她一直以来都最是孝顺,哪时候不想着我们,想着弟弟妹妹?”
姜父闻言脸色缓了缓,又瞥姜花一眼,看起来已经服软,只是碍于面子。
两人暂时停下来,姜花终于能插话。
她对他们说道:“你们大老远过来,坐了一早上的车,身体都累了,有什么我们回家再说。”
店里有两位店员在,姜母想到有些话确实不好当着外人的面说,便点头同意。
“好,她爹,我们先去大妹家歇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