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顶上去就是本事啊。”潘宝山笑道,“嗳对了,大棚建得这么好这么快,要不少钱吧,要是不够的话,马上我再想想办法,周转点钱用用。”
“暂且不用周转。”邓如美道,“你朋友的七十万验资款我已经打给他了,还有你剩下的那十万,现在花了八万,其中五万是工人工资,三万给产业园装了路灯。”
“路灯?”潘宝山转着圈看了看纵横两条园区路上的路灯,“你出钱装的?”
“是。”邓如美道,“小投入大回报,很划算。一来可以证明公司在夹林投资发展的决心,二来也可以证明公司的实力。”
“很好。”潘宝山点点头,指着成片的大棚问:“听你话的意思,难道建筑材料款都是欠着的?”
“是欠着的,我找了关系,一年后再还款。”邓如美道,“大棚看上去比较简易,但花费也不少,加起来大概四十万。”
“四十万不多,这么一大片呢,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潘宝山道,“下一步菌种投入需要多少?”
“起码要二十万。”邓如美道,“刚好有位老乡的二十万不着急拿,就先投进来,我那还有将近九万,可以支付几个工人的工资。”
“有些事只是粗算看来不行,现在资金还真是紧张。”潘宝山道,“邓姐,不好意思要动用你的私房钱了。”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就算我入点股份好了。”邓如美道,“要不我才过意不去呢。”
“嗨,咱们这是说哪儿话呢,眼前先把事搞起来,有钱赚才是重要的。”潘宝山笑道,“对了,一个月后记者要来采访,照现在这么个势头,到时估计会很有看头。”
其实对沈欣丽来说,即使没有看头在她笔下也会有看头。用她的话说,宣传报道需要一定程度的提升和拔高,作为记者,要有见微知著的超强能力。
不过在采访夹林循环农业高效产业园上,这种超强能力还用不着太过发挥,毕竟产业园是实打实做出来的。
一个月后,沈欣丽来到夹林采访。
潘宝山热情地全程陪同。
郑金萍也是少不了的,现在她自诩夹林一号女人物,一般不会放弃抛头露面的机会。
“沈记者,循环农业高效产业园,是夹林今年的主攻项目,当然,这要归功于县农业局潘局长的大手笔规划。”郑金萍介绍时举止尽量得体,以显出充分的优雅,无论是抬手还是转身,都不紧不慢,而且幅度控制得也很好。
沈欣丽对郑金萍表示出了尊重,不断点头示意,并投以微笑,不过大多数时间她还是盯在潘宝山身上,有关产业园的规划、举措和下一步打算,全都出自潘宝山口中。
采访很细致,花了小半天时间,沈欣丽是真的想好好做一篇有影响的文章。眼下党的代表大会大刚刚结束,提出了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要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如果把循环农业高效产业园的报道朝那方面靠拢提升,导向和表率作用是会很巨大的。
这么一想,在产业园的报道上沈欣丽就有了底,便开始把采访点转到别的项目上。这次来夹林,她想把报道素材搜集充足,对有报道价值的点,要深挖。
“潘局长,乡里除了产业园和以前报道过的亮点,现在还有开展的其他项目吗?”沈欣丽问。
“有,有啊!”郑金萍极富表现力地说道,“最近又搞了综合中药种植基地,还有山坡林果种植。”
潘宝山一听就皱起了眉头,“郑乡长,你说什么综合中药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