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批写的手一顿,扫过案桌上儒家官员上书的奏折,嗤笑出声:“难怪宋时儒家能那般势大。
宋作为割据国家,势必要一套礼仪维持天下,天底下还有比儒家维护礼仪更好的工具吗?
历代皆尊孔子,到宋时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又加封为‘大圣先师’,以示对儒家尊崇。
当年亲爹想把孔子拉下神坛,重定向治理秩序,甚至下召不准祭祀孔子。
可惜群臣至天下人尽皆反对,言孔子为三纲五常,为万代楷模。
天下公然不遵皇令,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想到大明初立时,儒家种种下脸做派,朱棣脸色冷然:要不是为拢天下学子,他也不会让步选尊孟子,缓和皇权与儒家关心,呵儒家!
只希望他日底下见了亲爹,别被揍得太狠!
【孔子周游列国,不
受国君重视,但很受各宗亲贵族欢迎,发展至战国末年时,儒家分入各国也是显学。
而法家呢,认为人性就利避害,重法律以实际出发,不从古不循令,承君主意志,着眼‘富强’,薄德实利益。
从根本上就反对儒家的‘礼’,甚至将儒家‘修改完善、孝悌’等思想全部成为虱子,臭虫!
归根到底,法家与儒家就是王法与宗法之争!
像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都是君权压制宗法,变法完成,君权一旦失落,以儒家为代表的宗亲贵族立马反扑。
而秦为何能彻底变法?
除了秦宗亲贵族势力不强外,还因秦最弱小,再不改革秦就完蛋,所以反抗变法力量要小于魏楚。
而始皇朝堂上儒法斗争,谁胜出?】
秦
始皇抬眼扫过殿内垂首的一张张面孔,昔年孝公变法成功,而今他欲改革定天下,谁反对?
目光与正仰头的廷尉交会而过,李斯出列敛衣郑重下拜:“陛下,商君为孝公献策时,曾献三策:帝道、王道、霸道。
孝公取霸道强秦,今天斯仍向陛下谏言:法有帝道、王道,敬请陛下择优用之”
齐儒淳于越紧随而出,出言劝谏:“殷商和周朝能统治天下千年,是因分封子弟及功臣作为膀臂辅翼。
陛下拢皇子居咸阳,不使其分至天下,四海无宗亲卫秦,若出现臣夺权篡位,秦靠谁来相救呢?”
廷尉李斯振袖冷笑:“此言大谬,陛下统一天下,海内应内尊崇皇帝一人,法令归一,岂能循古论今,再行分封?
古时战乱皆因天下分散,诸侯互为不服从,才使兵烽四起,天下不安”
话刚落就察觉不对,群臣怎么表情怪怪的?
顺着同僚眼色往天幕一瞧,天幕所说内容不就是眼下之争?
【从始皇裁决来看,这场连绵几l百年的儒法之争,以法家李斯提出‘焚书’而暂时告终。
法家大胜了吗?
始皇并没有独尊法家,仍在继续寻找新的思想】
天幕语气略顿了顿,才继续讲述道:【因为一年后,跟焚书并列的坑儒事件发生,以至于后世认为焚书坑儒同时进行,对秦始皇大批特批,作为残暴的证据】
秦廷
烧书、坑儒四字冲击了齐儒淳于越头脑,眼眸猩红地盯着李斯,挥着拳头冲上去开打:“野蛮子竟敢毁我先贤圣经,我跟你拼了!”
法家酷烈无情,令人畏惧,可李斯身体没继承法家思想,被儒家铁拳一击,登时倒地,幸好蒙毅出手阻挡,以一己之力制住淳于越,掐灭星星战火。
殿内动静证实在外的侍卫抽刀相迎,淳于越冠落,拨开披散乱的发丝,抬首对秦皇冷笑:“迎诸子百家入秦,却给予我等政令权力。如今天幕泄未来皇帝之举,眼下秦是要斩我儒家根基吗?”
说罢又转头看向其他学派博士,见他们移眼垂目,不置一词,哪能不明白他们还心念
着天幕那句:秦在找其他新的思想。
所有人静静地盯着殿中儒家,淳于越被其余儒家学子扶着,撕笑着厉声高呼:“天下无仁,秦法暴虐,安能定天下”
‘叩叩’秦始皇目光暗沉,语气冷淡:“天幕神迹,岂不是秦拨乱反正之意?
淳于越,朕封孔子八世孙为文通君,朕是期望各掌教学士能助秦定天下,绝大争之世,开天下大同。
诸位不妨参观完天幕再行谏言!”
…………
秦始皇收回敲击案面的指尖,玄衣降边与身后玄壁融为一体,素肃穆威严,让人敬畏。
在秦始皇气场强压下,淳于越冷笑一声,怒目扫过秦臣,振袖返回官列,仰头望向天幕,他倒要看看嬴政怎么冒天下之大不韪,毁他儒家经典。
【淳于越请始皇恢复分封制,始皇下令廷议,让儒法相辩。
明面上是政策廷议,实际上是王法郡县制VS宗法分封制,所代表的新旧秩序的互击。
廷上相辩中,法家李斯从儒家制度,及民间行为对儒家使出绝杀大招。
最终始皇同意他的进谏,除秦史及秦廷博士官书,和医药、卜筮、种书之书外,其他书籍令守尉烧之】
淳于越喃喃地重复着天幕上,李斯抨击儒家的话(大绝招):
“儒家崇古不革新,不通时变,不解朝廷郡县精义。
只会跟游士聚在一起以文非议朝廷,企图复辟官师不分的旧制。
既然儒家为贵族所拥护,今秦无世袭贵族,臣请民间私家书籍皆烧之。”
复述到最后,声音嘶哑眼眸猩红,指着天幕厉声大吼:“好,好得很!《诗》《书》、百家语,史官书尽皆烧毁!”
儒家先贤最初传学,就是以诗为重,诗、书是经中之经,是他儒家学说根本。
李斯此举是要对他儒家斩草除根,绝儒家法统啊!
淳于越用力将官冠掷于地上,横眉立目以手指天,大声咒骂:“嬴政!你秦素来粗鄙,只重实利毫无礼仪。
天下竟被你虎狼之国吞噬,苍天不仁,今你不行仁义,秦当亡,当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