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四大文明古国灭了三个,文化遗迹成了残垣断壁。日耳曼人灭罗马,让西方在黑暗中徘徊千年】
汉
控弦三十万让汉君臣悚然一惊,匈奴南下,现在汉能抵挡得住吗?
刘邦直起背脊,满脸肃穆:“朝廷可知匈奴情况?”
汉臣纷纷拧眉,匈奴趁秦末之际南侵燕代,至今汉还无力夺回土地,专治内政,休养生息,使国恢复民力。
陛下今年才下令让韩王信迁移到太原以北地区,以防备抵抗匈奴。
韩王信还上书诉苦,他封国被匈奴多次入侵,要求建都马邑。
结果同意的诏令刚下,就听见匈奴控弦三十万。
户牖侯陈平献策:“陛下,匈奴控三十万未大批南下,定因内部未稳,今边境多受匈奴所扰,结天幕泄语,匈奴定有动作。
当派人作商户北上探访消息,又应加重边境防守,另臣再请通知韩王信加强军防,增其警戒。
韩王信是韩襄王的庶出孙子,曾有平定韩国城池之功,被陛下封为韩王,祖上跟匈奴是老对手,揍匈奴经验丰富,应当能防得住。
刘邦面色冷冽,眼眸往上扫过天幕,才对陈平微微颔首:“可”
【并且别忘了咱们是大陆季风气候啊!
夏季内陆气温高于海洋,压迫海洋上形成季风带来降雨,冬季大地冷高压区流动到东南海域,产生气流让西北冬季寒冷干燥,与其他古国相比,华夏四季分明适合农作物生长。
但大地气候变化无常,季风进退有变时,就容易发出自然灾害,翻开史书便能看见,河出孟门、大溢逆流、天长大旱、颗粒无收、饿殍相望于道的字眼。
从统计上就能得出,华夏从灾害发生的频率就要高于西方,如魏晋两百年间就发生一百十二次旱灾。
唐朝发生旱灾一百二十五次,均算下来每两年多一次旱灾。
元明清发生旱灾次数都快赶上朝代年限,几乎是每年发生一次。
从摧毁村庄的洪水到动摇国本的旱灾,不集举国之力怎么生存?】
秦
秦始皇面容冷峻,腾身而起迈步下阶,直述事实:“朕执政以来,数次遇见大饥大旱。
在位第四年时,东方蝗灾蔽天,造成天下大疫,朕下诏百姓,往朝廷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才让粮食全部流通全国,赈救黔首,周定四极。
尔等告诉朕,楚国、魏国、赵国可有赈济黔首?
活下去的百姓可有秦国多啊?”
声声厉问下,众臣讷讷不言,天下大灾各国自有赈济,能救济到何种程度要看各贵族德行。
“朕知道”或许受天幕所刺,一向只不露情绪的秦始皇竟吐露心声:“六国没了,各贵族失土地怨恨朕,可是朕也指出出路,学法令入秦为官。
当初秦变法时,秦宗亲
想要维持富裕生活,一样要上战场博得军功,怎么?
六国比秦宗亲还要金贵不成?
朕放话在这:秦,不是六国,朕,不养无能之士!”
山啸般地威势打在群臣身上,叔孙通顶着雷霆皇威,壮胆进谏:“陛下,臣观后世州、道、市等划分,甚为契秦,请陛下明察。”
初反秦,恨秦者,大多游士向往的是诸侯千金奉送,礼结下士,你设郡县就二级,岂不是让人为吏?
竟然是儒家学子率先出言?
始皇有些惊讶,随即收了周身威严,微微颔首:“明日诸位可商议后,期望诸生拿出条呈廷议,。”
叔孙通心底略略松起,儒家还有希望,在仁义治国前,诸家谁敢争锋?
唐
一百二十五次,几乎两年多一次,李世民脸色略白,上天为何要这么对我大唐子民?
想到今年可能的蝗灾,李世民就心疼难忍,难道是他杀兄报应?
“陛下”正沉痛间,就听见房玄龄轻声唤他。
缓过神的李世民眨掉眼中水气,强行提起精神问道:“怎么?”
见房玄龄神色迟疑,李世民深吸口气压下满腹心绪,安慰道:“如天幕所说,咱大唐上下一心,总能渡过难关,将天下治理好了,总能让百姓生活下。”
臣不是说灾啊!一百二十五次,均两年多一次灾害,算下来大唐国祚不到三百年呐!
唰!泪是真的流出来了,朕不是耀耀圣君吗?
大唐怎么才三百年?
朕不信!
明
一年一次灾难?
朱元璋赤手打天下,对生死见得也多,国家那么大,哪年安生过?
不是这涝就是那旱,老天爷要捉弄人,他也只能减赋税,好让百姓能活得轻松点。
他掰扯着手指头心算,这几年天下还算太平,龙王爷高兴,让大明风调雨顺,这样不就意味着他后世子孙受灾越多?
愁!
【始皇面对天下初定旧制不稳时,他拿出了整套系统又完整的国家制度。
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六国遗族不认同这套体制,但正是始皇的三板斧,构成今后华夏的体制框架。
国君从王升为皇帝,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助天子理万机,为百官之首。
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为副相兼监察之职。九卿分掌各项事务。
公卿皆非世职,选用天下人才,为国服务,荣誉职位全系功劳大小,再由皇帝任免。
设郡县两制,郡受中央直接管辖,县下设乡,乡下设亭及里,将秦吏深扎入秦基层,在短时间内动员国家力量。
秦所创的制度被沿用至今,被西方称为,华夏文明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第一次赶超西方文明】
汉
赶超?刘彻瞬间拧眉,他不喜后世将西方提于嘴上,可又奈何不了天幕,只能暗自琢磨:“希腊
只是小国寡民,以利结盟,怎么比得上周公的礼仪德行?
后世人不引老祖宗话,要讲西方评价?”
心有不悦地放下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