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孔子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是防风氏遗骨,世人皆防风氏身躯巨大,只有他才有躯体。
他眼眸微垂,迅速将孔子所言观之后心情微妙:那遗骨怎么那么像恐龙骨?
防风氏=恐龙?
【华夏想要农耕发达最好处于暖期气候,南方地势低,水系发达,在暖期时南方洪涝灾害减少,北方在暖湿气候下更能发展农业。
这也是为何春秋时期,南北两地能共繁荣的原因之一,北方诸侯群雄并起,南方楚国亦有实力与北方强权抗衡】
清
顾栋高皱眉:“不对,楚未尝越洞庭湖南一步,神迹怎能说楚国霸占南方?”
他曾撰写‘春秋大事表’50卷,在春秋时楚地不到湖南论中曾言:楚国历世自南而北,根本无暇顾及南越洞庭土地。
可惜天幕并没有着重讲出如何开阔江南,而是转言道:
【春秋时
期南方居住条件比不上北方。
南方地势平坦,西部,东部多山地南部则是各色湖泊。
所以南方物产丰富,但天气炎热,并且山川沼泽加上气候炎热,导致民间多瘴气。
再加上寄生虫泛滥,整个南方无一人幸免,相比之下,秦国养畜牧吃肉吃粟倒比南方要健壮得多】
江南众人:等等,什么虫?
【春秋湿润气候一直延续到秦汉,最暖时期在秦末汉初,冬半年均气候较今高1℃左右。
按照自然经济时代气候推测,气温升降1℃,粮食增减10%,由此可见秦汉时期农业甚有建树。
加上秦统一后重农抑商,把农业立为国民基础经济,在重农思想影响下,秦末留下的粮食有多少?
陈留:积粟数千万石。
栎阳:二万石一积;
咸阳:十万石一积;
南阳:人民积蓄众多;
敖仓:数十年取用不竭;
巴蜀:转漕关中,给食不乏;
秦讲究富藏于国,留给百姓的是: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帷幕。
竭天下之资奉秦政,百姓却无法存活,民众发怒后果严重】
被防风氏遗骨逗笑的秦始皇瞬间沉下脸:==
后人,你讲归讲但阐明清楚行吗?
大秦富国不代表要把百姓逼往绝路!
【西汉时气候延续秦气候,从淮南子等书籍可看出:西汉种麦、黍、菽三作物时间,比现在晚近70天,可见气候温暖。
并且汉朝二十四气节以惊蛰—雨水—谷雨—清明为排序,而现在却是雨水—惊蛰—春分—清明为排序。
以此推见西汉初春气温回升快,立秋迟,但西汉气候与春秋时期相比,温度已开始下降。
西汉橘树长江一线,春秋时期橘树长于淮北,橘树种植明显南迁,毕竟冬季低温会影响喜暖植物生长分布,及动物迁徙】
刘彻神情一动,淮南子?
这不是淮南王刘安在建元二年的贡物吗?这么被后人所重视?
他转头问丞相:“朕记得蜀汉江陵皆有橘树,齐鲁亦有千亩叠桑麻,谓川有千亩竹。”
公孙弘躬身答复:“回陛下,与天幕贴出的春秋植物图相比,橘树、竹林等物都在南移。”
顿了顿又道:“陛下可着天监司记天下农耕日计,数年后便可推出气候变化,若有变朝廷可提前应对。”
即使做不到后人那般精准,但能得大略气候变化,有天象在手汉家何愁不兴?
刘彻点头准许。
【暖湿气候只持续到汉景帝末年,汉武帝时期大雪雨记载多了起来,气候开始转向寒冷,但总体还是维持着暖湿气候。
而汉武帝仗汉家几代积蓄,向历代展示了什么叫做陆权】!
此地处渭河流域,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受降水等气候影响较小,非常适合农业发展,从此岐山成为周龙兴之地。
周朝立国后人延续了商末气候。周初是处于寒冷期,‘竹书纪年’中就记载了汉水两次大结冰,结冰之后又是大旱,这个过程持续了一百五十余年】
相当于百年干旱?
文臣武将皆不信,后人厉害但也不是全能,几千年前看不见摸不着的天象变化他们怎么知道?
难道是根据后世气温推测出的?
他们或许不是不信,而是不愿相信气候与王朝更迭如此密切。
他们皆知天象变化会使农耕受损,却没想到王朝更迭受气候影响,后人说法颠覆他们认识,太过冲击的说词让人下意识想要回避
:一定是后人胡言乱语!
气候真推动朝代断续,那皇帝还是代天牧民吗?
历代君臣太过激励的质问,让房进看到一条绿色弹幕:怎么确认古时气候的?
房进瞄了眼随口道:【古气候是门学科,采用方法很多,看地层观地质,测孢粉资料、量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等等。
最简单的以动植物遗骨观气候变化,如大象生在热带地区,而古代河南地区有大象活动痕迹,不就表明古时河南气温比现代高?
实在不行还能看古书资料,像《诗经》幽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而吕氏春秋却言:九月垫江虫咸俯在穴,岂不说明战国晚期秋节比西周成王时期要早一月?
我们小学写的日记,都会记下今天天气如何如何,等过个千万年,说不定也会成为未来人断今气候证据】
历代心绪涌动:我每日把天象变化记下,也能后世闻名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气温波动让动物开始更新换代:上古时期西安等地尚有犀牛等大型动物,周时期就变成獐、竹鼠和貉等中小型兽类。
当然周与现在的气候更不相同,至少陕西目前存在的竹鼠不多,周朝时陕西是温和潮湿气候,现在大部分为中温带季风气候,气候不同地理亦是不同,养出的动物体积更是不同】
刘彻拧眉:“后人说得太过绝对,今汉中郡仍有犀牛、野牛等大型兽类,怎么会只剩小物?”
不提深山之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