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患,朝廷一直有心剿灭。本官与李大人合计过,李大人的意思,是要为你二人请功。”
刚挨完棍子,冷不丁又听到这句话,两个少年一齐抬起首来。曹道梁明白这个“请功”的含义,他激动地问:“抚台大人是说——”
“过是过,功是功。”刘龄之慢悠悠道,“你自作主张,无令外出。本官方才罚了你的过,而后再赏你的功。是为赏罚分明。”
“陆九郎,你说是不是?”刘龄之觑眼一旁的俊美少年,他故意促狭地问。
陆承不答,只对他深深躬身。
若此功能够顺利请下来,曹道梁至少能凭此功劳官升一级,封个军中百户。这就离他的千户爹只有一步之遥了!
而他不过才十几岁呀!
曹道梁心中振奋,忍不住热泪盈眶地微笑。
“你下去歇着吧。”刘龄之见他肿个屁股,跪在地上极其不便,遂道,“给你三日养伤时间,三日后再来找本官报道。”
曹道梁忙跪地叩首:“标下谢抚台大人体谅回护之情。”
既然此事做了了结,陆承便预备和曹道梁一道离开,却被刘龄之悠然叫住:“陆九郎,你留下,本官还有话对你说。”
刘龄之身为从二品巡抚,在陕西的地界里头算了不得的高官,为人却并没有多少为官的派头,比当年任从四品参军的陆玮实在讨喜多了。
因而陆承并不反感他,被叫住以后,少年端正站在堂下,礼貌周到地问:“不知道刘大人有何差遣?”
刘龄之啜饮口茶,不疾不徐地抬眸打量他。
自那次端午之后,刘龄之对少年的举动就一直有所留意。知道他曾出入金玉坊,也知道他后来考中案首,甚至知道陆琦与他早年那场闹得沸沸扬扬的争执。
眼下见少年身形如鹤,孤高又桀骜,刘龄之敛眸问:“本官听说此次剿匪,实际由你做主帅?”
陆承笑笑,一本正经地回道:“主帅不敢当,诚如大人所说,我与阿梁无令外出,犯了军中大忌。既然犯忌,怎还配一句‘主帅’,说是主谋才差不多。当时确实是我撺掇着阿梁去剿匪,阿梁属于无心之失,请大人明鉴。”
刘龄之见他趁曹道梁不在时也不主动揽功在身,反而还甘愿替他承担部分罪责,心中已有几分满意。刘龄之道:“主谋也好,主帅也罢。剿匪一事既然是你出力最多,表功的奏章上,本官亦会如实记下你的名字。”
陆承却跪了下来,他面色平静地道:“如果可以,请大人在表功奏章里,不要提我的名讳。我之所以不报官,而是挑唆阿梁与我私下去剿匪,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一个女子的名节。大人若在折子上提到我,这番苦心等于付诸东流。”
刘龄之沉默了会儿,他端详陆承,不敢置信般地问:“什么样的女子对你而言这么重要?你知道你放弃了一个多好的机会吗。”
“你才十四岁,就成功指挥三十人剿灭一伙数量上百名的土匪,且两名匪首也是被你诛杀。这份功劳不说让你扬名立万,但足以令今上记住你这个人。”
“你要为了个女人放弃?”
陆承不改初心,他扣了个头,依旧抿唇说:“请抚台大人成全。”
刘龄之沉吟,他道:“本官听闻令尊陆沛霖已出发进京赶考,假使他能金榜题名,来年你随父进京,有何打算?”
陆承拧眉,不明白刘龄之为何会说到这么远的事情,他平和地说:“草民还小,届时一切听从父亲安排。”
刘龄之淡淡一笑,也不再卖关子,而是直接问:“陆九郎,你可知本官的恩师是谁?”
陆承点头,回说:“蒋国公。”
“来日等你入京,本官替你举荐,让你拜本官的恩师蒋国公为老师,不晓得你可愿意?”刘龄之似笑非笑着问。
听到刘龄之这样的话,陆承几乎是瞬间脑袋发昏。
蒋国公的大名,对于任何一位习武从军的少年都是如雷贯耳。
他登时愣在原地,难得露出憨直鲁钝的少年一面。陆承安静良久,而后才缓过来,他哑声地问:“刘大人此言当真?”
刘龄之的目光犀利,他说:“本官从不大言欺人。”
陆承的喉头微动。面对泰斗级别的蒋国公,他自然是心神向往。若入京以后,能有机会得到蒋国公教导,那真是千金不换的机会!
对于陆承而言,这比入国子监的诱惑大太多了。
陆承神色微动,一时不禁有些恍惚。
刘龄之见英武的少年傻不愣登站在那里,不由大笑起来,明白少年这是非常心动的表现。
“本官答应你,奏章上不提你,那么在老师面前提提你,这总是可以的吧?”他一哂道:“待你父亲回来,你可与他再做商量。本官的话放在这边,金口玉言不会改,随时等待你的答复。”
刘龄之此言,对少年来说,称得上是真正的珍视与厚爱。陆承掀起衣袍,他规规矩矩地对刘龄之行了个端正的礼,陆承闷声闷气地道:“是。九郎感谢大人的抬举和爱护。”
刘龄之笑笑,走上前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待陆承走后,刘龄之捡起李青与自己的书信看看。李青在信中显然对陆承极度推崇,用“此子坚忍果敢”、“行事颇为聪敏孤毅”、“赤子之心重情重义”一类的好词来形容他。
刘龄之想到方才少年不卑不亢的模样,也叹了句:“后生可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