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章(3 / 7)

王羲之扬眉,一字一句地说道:“宣明是你们家的优秀后人。”

谢安笑得云淡风轻,毫无烟火气:“也是你的,你休想置身事外。”

二人正在这边为了到底谁去取笔的事纠结,忽见评论区一闪,谢晦又道:

“祖爷爷,你也写几张或者几十张墨宝发过来吧。”

“还有卫夫人的书法、郗璇曾外婆的书法、子敬爷爷、子猷爷爷的书法、道韫姑祖的手迹、长康先生的画、戴安道的人像画……都发过来,我都可以模仿的。”

王羲之:“……”

谢安:“……”

现在好了,不用再纠结了,全家都被他安排得明明白白!

王羲之颇觉好笑:“本以为五郎已经够疏狂任性、胆大妄为,想不到宣明更是一骑绝尘,叫旁人望尘莫及。”

五郎就是他的第五子王徽之。

曾在雪夜访戴,兴尽而归,不曾见上一面,也曾邀请素不相识的桓伊停船为他吹笛,成就了千古名曲《梅花三弄》。

确是一个潇洒不羁、芳兰投簪的名士。

谢安睨了他一眼,微微含笑道:“我观宣明指点江山,胸中自有丘壑,可不是五郎所能比拟的。”

“喂!”

王羲之不满道,当着他面说他儿子,都不避一避的吗。

既然家中小朋友要搞事,当家长的自是要全力支持。

不多时,谢道韫等人就收到消息,一齐聚集在此处,开始铺纸磨墨,奋笔疾书。

辛弃疾一看如此架势,不由为各路官员捏了把汗。

这是要直接破产,血本无归的节奏啊。

不对,也不能说血本无归,得到的东西确实有料,但不多。

“还愣着干什么,快和我一起临摹”,谢晦拽一拽他衣袖,反手就掏出了纸笔。

一群大书画家进行现场创作,评论区的观众们也跟着沾光。

李世民见到偶像王羲之的新作,当即两眼放光,长篇大论地分享起了书法赏析。

万朝现在无人不认得唐太宗,知道他是千古一帝。

谢晦见他赏析写得无比认真,字字出于肺腑,不由感叹道:“看来,这位陛下真的很喜欢我曾外公。”

“确实”,辛弃疾认可地点点头,“不仅喜欢你曾外公的作品,也喜欢你曾外公这个人,甚至给女儿临川公主都取名叫「孟姜」。”

「孟姜」来自于王孟姜,是王羲之唯一的女儿,也是谢晦的外婆。

李世民说:“朕闻王羲之女字孟姜,颇工书艺,慕之为字,庶可齐踪”。

所以很鼓励同名的临川公主学习书法,精研篆隶。

谢晦又道:“唉,太宗皇帝应该很耻于和完颜构当同好吧。”

天幕前,李世民本来还在乐呵呵地看书圣作品,听到这句话,笑容缓缓消失。

朕杀完颜构!

他算什么东西,怎么敢和自己一样喜欢王羲之,他配吗!

就应该赶快送他上路!

……

是夜,所有的临摹工作终于都完成了。

不止是谢晦累得够呛,王羲之也同样如此,还不忘在评论区叮嘱自家小朋友:“宣明,你以后在外面闯了祸,莫要把曾外公供出来。”

随即话锋一转:“当然,说你伯祖爷爷的名字倒是没什么问题。”

一旁的谢安:“……”

这么无情的么?!

“哼,我看他也没什么眼光”,幼崽谢玄坐在他身边蹦了蹦,不高兴地说,“每个人的作品他都求了,就是没求我的。”

“阿羯,你有什么作品要和大家分享的呀”,谢道韫笑眯眯地抬起手,捏了捏小团子的脸。

幼崽谢玄觉得自己被小瞧了,当即挺直腰板,超大声地说:“我可以画画。”

王徽之乐得看热闹,立刻殷勤递笔,生怕他反悔:“谢七郎莫要谦虚,速作。”

小谢玄捏着笔,有点迟疑,但被众人一直盯着也不好推辞,于是深吸一口气,气沉丹田,开始挥毫作画——

嚯,瞧这磅礴的笔触,这潇洒的衣冠,这外翻的死鱼眼,这狂放不羁的拖把头!

已经达到了精神污染的功效!

重金求一双没看过的眼睛!

辛弃疾看着照片,言简意赅地告诉谢晦:“有一种二里头人在进化的时候,单独把你小爷爷落下的美。”

谢晦:“……”

可谓是非常贴切了。

“这个文物我好像见过”,辛弃疾忽而蹙眉道,“就在建康城的王谢旧宅,原来是你小爷爷的手笔。”

谢晦眼前一黑。

《兰亭集序》在这个年代都失传了,反倒是谢玄的随手涂鸦留存了下来,是何天理!

辛弃疾被他拉来打下手,临摹临得昏昏欲睡,给自己灌了一杯浓茶,强打起精神。

他看向茶盏,忽然来了灵感:“本朝茶道盛行,冠绝古今,公推「茶圣」陆羽为宗,说来这位茶圣和你也有点关系——”

谢晦惊讶道:“他也是我家后人?那他为何姓陆?”

“算是对了一半”,辛弃疾道,“他的好友诗僧皎然是你家后人,同样在本时代深受追捧。”

皎然自称是谢灵运十世孙,但实际上根据考据,应该是谢安一脉的后裔。

不管是哪一脉,反正是陈郡谢氏的后人。

他与陆羽既是方外之交,契阔四十载,同居杼山妙喜寺,一同清游山水、考察茶园。

皎然亦善茶,以茶入诗,融合禅茶至味,更是在陆羽创作《茶经》期间,提供不遗余力的帮助,每一次都帮忙搜集资料,修订新的文稿。

可以说,《茶经》名义上是陆羽一人的作品,实则是这一对挚友共同的心血。

谢晦想了想,对着天幕双手合十:“小诗僧和他的朋友请帮帮忙,给我一些新颖的茶谱茶经茶道艺术品。”

杼山妙喜寺中,白衣如雪、青色斗笠的隐士捧着杯盏,轻轻含笑:“好呀。”

他已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