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嘟嘴,“咱们哪年不种粮食,交过税就不剩什么了。”甚至更糟糕。因为钱见了底,家里人又得为生活发愁。那几天他们都得躲着爷奶走。
张希瑶让她别不高兴了,“今晚我给你们做油条!面已经发好了!”
张希瑶之前做包子时,没能掌握住老面发面的技巧,第一次并不成功。但是这些孩子也不嫌弃,依旧吃得津津有味。现在练了好几次,她发面已经掌握了技巧,就打算换个花样。夏花果然被她吸引,“油条好吃吗?比包子还好?”张希瑶想了想,包子和油条哪个更好吃。这得因人而异。她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只含糊说,“一样吧!都好吃。”夏花笑了,“那我帮你烧火。”
“行!等咱们浇完水,就回去炸油条!"张希瑶将木桶倒扣,让最后的水落进葫芦瓢里,然后将水洒到菜根处。家里摆摊的生意是不能停的,地里的活全部落在孩子们、张老头和女人们身上。
得亏这菜地是两三天浇一次,要是天天浇,他们还真忙不过来。
回到家,张希瑶就开始将发好的面弄成一条条。夏花喝了碗凉白开就去烧火。
当张希瑶将一勺猪油放进锅里,夏花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这么多油啊?阿奶会骂人吧?”
张希瑶没回答,她继续舀第二勺,夏花眼睛瞪直了。第三勺,第四勺,直到将全部猪油全部倒进锅。夏花的嘴已经合不拢了,指着张希瑶“你你你”半天,“日子不过了啊?”张希瑶耸耸肩,“没办法!就得倒很多油才行!”她将面条放进去,没一会儿,油条就快速膨胀,并漂上来,她用加长板的筷子翻面。这个筷子是张老头用竹子做的。张老头手艺不错,他还会编筐,张希瑶让他编了十来个小小筐,就为了采摘时方便拎着。
炸油条要用小火,夏花不需一直往灶膛填火,她就站起来,看着张希瑶不停翻滚,“这也太香了吧!”张希瑶将炸好的一根油条夹出来,放到竹篓里。夏花馋得直流口水。
张希瑶怕她烫到手,“等一会儿,凉了再吃!”夏花点点头,不错眼盯着油锅。
孩子们闻到香味,也从外面挤进来,“好香啊。今天做什么吃的?”
待看到油锅,孩子们的吃惊一点也不比张希瑶少,“这也太费油了吧?!”
“好吃不就行了。"张希瑶让他们先出去,别挡着光。孩子们哗啦啦全出去了,但他们不舍得走,就趴在门口张望。
等陆氏拔完草回来,就看到这一幕,也站在门口张望。张希瑶炸好油条,又把多余的油盛出来。这油还是要用的。至于里面胆固醇超标,对于农家来说,这些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张希瑶重新烧火,做了一碗疙瘩汤,这疙瘩张希瑶用筛子筛过,麦麸已经被扬出去了。虽然比不上细面好吃,但没有麦麸,口感已经非常好了。
她又倒了些紫菜叶进去,将它炸香。她今天发现沟边许多紫菜叶,听夏花说,她以前经常用紫菜叶擦屁股,因为这叶子很大,没有刺。
等张婆子一行人回到家,全家人都等着他们吃饭呢。孩子们馋得直流口水,看到他们回来,一个个全跑过来帮忙。
张婆子觉得今天的孩子们格外听话懂事,“你们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又闯祸了?”
夏花有点心虚,“没有啊。我们今天乖着呢。还帮着浇水了。”
张婆子可不信。那脸上都写着呢。没做坏事,你们心虚什么。
等坐上桌,张希瑶把簸箩交给张婆子,让她负责分食,“阿奶,这是我今天新做的吃食。要去东京卖的。大家吃了之后,发表意见。”
张婆子点点头,给每人都分了一个。多的就分给孩子一个。因为阿瑶说了,这油和面粉都是从孩子们赚的钱扣的。大人们尝一尝就行。
夏花迫不及待咬了一口,又酥又香,她不可思议瞪大眼睛,头一个发出感慨,“好好吃!”
其他人速度比她慢,但是咬了一口,全都不敢置信。怎么会这么好吃!
张二伯首先问的是这东西成本多少。
张希瑶算了一下账,“要是咱们自己磨面,卖四文钱一根能赚一半。要是买面,咱们至少得卖六文钱一根才能赚两文钱。”
“你用的不会是细面吧?“张二伯没想到这么贵。明明吃起来没什么份量啊。一捏就碎。用油多倒是真的。吃进嘴里油汪汪的。
“对!必须细面。不能有麦麸。“张希瑶给了他答案。张婆子无奈摇头,“镇上可卖不起来。这也太贵了。吃进肚一点也不扛饿。”
张大伯也罕见表态,“是啊。咱们镇上得卖价格低的。就像那个豆饼,我拿去书院,有不少人跟我买。”别以为读书人都是有钱人。事实上他们当中有许多原本是地主家庭,可是读了许久也没能考上功名,把家里拖垮,他们就只能节衣缩食过日子。这些豆饼压饿。张大伯见张婆子在镇上卖豆饼生意那么好,他也拿些到书院,许多读书人争着买。张老头听他们都不看好在镇上卖,就冲两人道,“回头你们拿去东京卖吧。正好你俩一个卖臭豆腐,一个卖油条。两样买卖,也能多赚点。”
张希瑶颔首,“可以啊。到时候咱们家也能多些进项。”